还不知道:朱元璋杀蓝玉的读者,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朱元璋为啥不顾骂名,一定要扒了蓝玉的皮?
众所周知,朱元璋作为明朝开国皇帝,不可否认,他是一位雄韬伟略的政治家,他驱逐胡虏,平定天下,并且严惩贪官,发展明朝经济,同时他以身作则,勤俭持政,为明朝后世打下了良好基础。但同时他也专断多疑,甚至曾大肆杀害开国功臣,被后人打上了暴戾的形象。
就是在他在位时期,发生了著名的明初四大案件,其中之一便是蓝玉案。蓝玉乃是开国名将,有胆有谋,对明朝而言可谓是功绩累累,然而,最终,朱元璋却以谋反之罪逮捕,并且不顾骂名,也要将蓝玉的皮剥下,传示意各地。那么,如此之良将,为什么朱元璋对他下手这么狠毒?这背后有着什么样的原因,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蓝玉是洪武年间的大将军,同时他也是常遇春的妻弟,常遇春也是一开国名将,他是太子朱标的岳父,太子朱标也就相当于蓝玉的外甥女婿。蓝玉早期一直跟随朱元璋打天下,曾在捕鱼儿海中大破元军,结束了蒙古族的统治,帮助了朱元璋统一中国,建立明朝。
太子朱标声望很高,有着丰富的执政经验,同时朱元璋,也十分重视他,自他小时候起,就精心培养他。朱标性格不像朱元璋暴躁,他温文尔雅,对朝中大臣以及老师都十分恭敬,广受人们拥戴。当时朱元璋给太子朱标,组建了一群包括蓝玉在内的武将集团,以助他以后统治的稳定。
然而不幸的是,随着朱标病逝,这些集团的人,相继遭到朱元璋的杀害,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便以谋反之罪将蓝玉逮捕,并下令让刽子手将蓝玉的整张人皮剥下来,并送往他女儿蜀王妃之处作为“留念”。在整个过程中,很多人被朱元璋大肆杀害,当时死者多达一万五千人,被后世称为“蓝玉案”。
如果从史料中来看,它所记录的关于蓝玉惨遭如此下场的原因是,蓝玉个人性格骄躁且目中无人。在明朝建立之后,因为屡立奇功,蓝玉变得十分傲慢,即便是面对皇帝朱元璋,他也丝毫不注重君臣礼节,使得朱元璋对他十分不满,后来随着蓝玉的势力越来越多,人也不知天高地厚,朱元璋才决定对他痛下杀手。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简单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首先,朱元璋身为皇帝,如果真的担心蓝玉造反,那么他可以随便找个理由派人暗中杀害蓝玉。但是他却采用另一种极端的方式杀死蓝玉,不顾骂名,也要剥皮示众。
因此,蓝玉被杀另有原因,这要从曾经的太子朱标说起。太子朱标,性格仁慈宽厚,体恤百姓,处事也颇有风范。朱元璋自然十分喜欢他,同时,作为舅舅的蓝玉也会竭尽全力地维护他。但后来朱标去世了,朱元璋想让孙子朱允炆继承皇位,那么,就算是换了个皇帝继位,为什么仍要杀害蓝玉他们,你要看一看,朱允炆的母亲是谁。
朱标和朱允炆,对他们这些人来说,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朱允炆,并非朱标与常遇春女儿的孩子,他的母亲是朱标的一妾侍吕氏,后来,由于朱允炆的出生,朱允炆又是朱标的长子,吕氏的地位就高了起来。在常遇春的女儿去世后,朱元璋就下令将吕氏封为新的太子妃。
因此,与蓝玉等人无任何血缘关系的朱允炆,自然并不能轻易地得到他们的支持。当然除了非血缘关系以外,蓝玉也并不看好朱允炆。曾经他支持太子朱标,不仅仅是因为朱标是他的外甥女婿,更关键的是蓝玉十分看好朱标的为人与能力,如果他做皇帝,蓝玉是十分信服和拥护的,然而关于朱允炆,他性格优柔寡断,胆小怕事,看起来并不能成大事,实在不是皇位继承者的最佳人选。
同时,朱标和朱允炆还存在着一个很大的差距,就是他们在军中的威信大小。朱标自幼就伴随朱元璋左右,他品性优秀,体恤百姓,有能力有魄力,并且军中大将常遇春和蓝玉,都和他有着亲属关系,因此他军中有着很高的威望。而相比之下,朱允炆出生时,明朝基本处于一个安定的状态,他对于军队没有太多知道,因此他在军中也没有任何威信。
所以,那些本身为朱标准备的这些超一流的武将集团的性质,也随着朱允炆被立为太子后,产生了变化。朱元璋认为,朱标在的时候,他们是他的忠臣良将,朱标死后,他们就不一定再是朱允炆的忠臣良将。
而且身为军中中坚力量的蓝玉,性格居功自傲,若是以后朱允炆上位,未必能够镇得住他。如果现在不及时处理掉他们这些人,将来极有可能成为朱允炆的威胁。
所以,为了孙子朱允炆,也为了明朝的将来,朱元璋也不得不下定决心,铲除一切可能会阻碍和威胁他和明朝的人员。就算背上残忍暴戾的骂名,也要及时地解决掉蓝玉等人。于是,他采取了一项极端的手段,将身为头领的蓝玉剥皮示众,以此作为警示,随后,他还派人将蓝玉的皮送到蓝玉的女儿,当时也是他的儿媳妇的住处,称给她作为“留念物”。
“伯仁,终平矣!不负此生”,他一生功名显赫,为明朝立下汗马功劳,最后却落得下场如此惨烈。除了蓝玉以外,还有那些万名之多受此牵连的人,被朝堂之上,那位身穿黄袍,尊贵的天子,一个命令,便永远地失去了生的权利,可悲可叹。
或许蓝玉真的性格上目中无人,也这但并非是他遭受迫害的根本原因,而是由于朱标的死,朱允炆的上位,导致了这一系列的惨剧。蓝玉案里的这些人,他们本质上,成为了太子朱标的陪葬品,成了这明朝政治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