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喜冤家》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对后世产生多大影响?

《欢喜冤家》又名《贪欢报》《欢喜奇观》《三续今古奇观》《四续今古奇观》《醒世第一书》《今古艳情奇观》《艳镜》,是明代西湖渔隐主人著短篇小说集。书成于崇祯十三年(1640)。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该书两集24回,书叙男女私情,并多由恩爱而成仇。在寻常的故事中,开掘出新的观念,与传统的封建观念相抵牾,而与冲破封建道德樊篱、大胆肯定人性这一晚明进步思潮相合拍,也是晚明进步文学的共识,然笔墨多染秽亵,语言浅近流畅,描写平晡直叙,缺少波澜,并带有明显的模拟痕迹。

主题思想

《欢喜冤家》借风月故事对好货、好色的社会风气进行了委婉批判。这些偷情故事实际上是明代后期淫欲横流之社会风气之反映。作者对此持有保留的肯定态度,像花二娘与任二官的“香偷玉窃”,是“两心相因而比起“今日蝇趋蚁附恋恋于势利之场者”,“大相远矣”,小说给捉奸的李二和周裁缝安排的结局,一个被杀,一个死于狱中。即使是像第十三个故事《两房妻暗中错认》中换妻淫乐的荒唐事,两个女子没有受到责罚,两个男子也只被打了三十板了事,倒是揭露换妻丑闻的王小二,被众邻居责为轻薄,不久郁郁而死,众邻居将此事传为笑谈,题入诗中,以为是“世间常事”。与肯定世俗男女性欲的满足相对的是对棼锢情欲的宗教的怀疑。第十一个故事《蔡玉奴避雨遇淫僧》写和尚利用庙宇神圣之地强奸良家妇女,第十四个故事《一宵缘约赴两情人》写和尚嫖妓而杀妓,小说并非否定僧人尼姑的性欲求,其用意在于对非自然的压抑性本能欲望的戒律的质疑,正是这种非人道的禁锢状态,才使僧尼产生这种近于变态的性渴望而导致犯罪,如故事中的人物了然表示“但愿生从极乐国,免教今夜相思苦”,尼姑性空感叹“禅心非为春心腻,女子生而愿有家”。值得注意的是,与对好色的宽容不同的是,小说对财基本上是持否定态度,特别是利用财富,违背女性意愿,只求自己性欲求满足的行为,更表示了严厉的批判。比如第七个故事《陈之美巧计骗多娇》中财主陈彩以金钱作诱饵,以达到占有犹氏的目的,先是借钱给潘麟取得其信任,乘机将其推下深渊,接着送钱接济潘家,赢得潘家的感激,终于将犹氏名正言顺地霸占。潘麟图财而丧命,陈彩以财势而图色也最终落得一无所有。

《欢喜冤家》一些故事中的男女青年比较注重男欢女爱中的“情”,特别是其中的女青年,已不那么覃视贞操观念,比较重视自己婚姻生活是否幸福,夫妻之情是否融洽,如两情不谐,她们便不再甘心忍受没有爱情的生活,或去私通,或去私奔。书中所叙述的男女私情,又多由恩爱而成仇。

该小说集中的私通故事,作者多是以宽容和欣赏的态度津津描写,这和晚明人文思潮鼓吹“好货”、“好色”有密切的关系。但是这种描写既是有限度的,又是受到谴责的,故而作者在文章中总是要加进一些劝人戒色戒欲或者轮回报应的话,自由爱情对封建礼教的冲破毕竟不等于对性欲满足的追求。

该书所体现的明末婚姻观念变化的另一个重要之点,是对“再嫁不贞”的看法。三纲五常规定男子可以三妻四妾,而女子却只准“从一而终”,寡妇再嫁,被视为不贞。该书的作者完全抛弃了这种观念,重实际讲权变。

艺术特色

在艺术上,则人物描写较简单,构思也较平庸,还有明显的模拟痕迹。如《李月仙割爱救亲夫》中李月仙因见章必英裸体仰卧而引发性欲,即袭自《警世通言》卷三十的《况太守断死孩儿》。又如续集第二回《一宵缘约赴两情人》,写和尚了然因争风吃醋而杀死妓女李秀英,但真凶一时未能捕获。巡按苏息在审理此案期间,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到一寺院,墙上有“一目了然,何苦相思”八字。醒来后,怀疑此梦与案件有关。又得知当地明通寺有一和尚了然,遂到该寺察访;觉得他行迹可疑,但苦于没有证据。最后命衙役扮作李秀英鬼魂,吓唬了然,终于骗出了真情。这故事中苏巡按从梦里获得破案线索,袭自《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一《许察院咸梦擒僧,王氏子因风获盗);衙役假扮被害者鬼魂以诱骗凶手,则袭自《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八《程朝奉单遇无头妇,王通判双雪不明冤》。

后世影响

《欢喜冤家》一书,流传很广,对后世许多小说都很有影响,其中的一些篇目如《两房妻暗中双错认》等,后来又展衍成一些中篇小说。

《欢喜冤家》中的故事,除小部分是根据前人传说改编的外,大部是自创。因其故事新奇,贴近下层人民的生活,且情节曲折,受到了普遍欢迎,单被改编成中篇小说的,已知的就有七种。后世的话本选集,也将该书作为人选作品的主要来源,如《幻缘奇遇》一书,凡十二回,收十二个故事,其中出自《欢喜冤家》的就达七篇;《今古传奇》也收《欢喜冤家》二篇。

作品评价

明末清初文学家褚人获《坚瓠集》:“今俗有《欢喜冤家》小说,始则两情眷恋,终或至于仇杀,真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也。疾读一过,可当欲海晨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