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鸣(拼音:míng),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是指鸟类鸣叫,后来引申为一般的鸣响,又用作人名或者地名。
2.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鸟声也。从鸟从口。武兵切;
说文解字注
鸟声也。
引伸之凡出声皆曰鸣。
从鸟从口。
武兵切。十一部。
3.康熙字典
《唐韵》武兵切。《集韵》《韵会》《正韵》眉兵切。??音明。《说文》:鸟声也。《玉篇》:声相命也,嘷也。《诗·大雅》:凤凰鸣矣,于彼高冈。
又兽亦曰鸣。《易·说卦传》:其於马也为善鸣。
又《增韵》:凡出声皆曰鸣。《礼·学记》:叩之以小,则小鸣。叩之以大,则大鸣。《庄子·德充符》:子以坚白鸣。
又鸟名。《山海经》:弇州山有五彩之鸟,仰天鸣,名曰鸣鸟。《书·召诰》:我则鸣鸟不闻。音义:马云鸣鸟,谓凤凰也。
又姓。出《姓苑》。
又《集韵》《韵会》《正韵》??眉病切。音命。鸟相呼也。马融《长笛赋》:山鸡晨羣,野雉朝雊。求偶鸣子,悲号长啸。注:鸣,命也。《曹植诗》鸣俦啸匹侣。
又叶谟郞切。音芒。《前汉·郊祀歌》:寒暑不忒况皇章,展诗应律鋗玉鸣。函宫吐角激徵淸,发梁扬羽申以商。张华《侠曲》孟尝东出关,济身由鸡鸣。信陵西反魏,秦人??其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