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公主为何远嫁匈奴很少有子嗣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

古代公主嫁给匈奴男子为何很少有子嗣,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和亲”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下特有的产物,中原王朝将皇室之女嫁予少数民族首领,已达到安抚、招揽、延缓战事等目的。客观来说,“和亲”确实有利于政权稳定,密切两国交流,也难怪现在有些人大肆吹捧“和亲”。

但我们怎能忍心让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子远嫁异域,让她们孱弱的肩膀承担起一国之重任?这是何其残忍!据史料记载,古代远嫁匈奴首领的公主命运都很悲惨,很少留有子嗣,甚至还得忍受匈奴人违背伦理的陋习!

和亲起源

首先我们要知道,“和亲”并不等同于“联姻”,和亲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特有的产物,联姻则是西方的说法,除去中外之别,两者差别也可谓天壤之别,我们不去深究,单看和亲起源于何时。

早在周襄王时期,也就是公元前六百年左右,就已经出现和亲的现象,但当时并未形成确定的制度,和亲真正被书写成文,并确定为成为一种制度是从西汉开始,《汉书·李广苏建传》有载:封建君主为了免于战争与边疆异族统治者通婚和好与汉和亲。

据《汉书》记载,历时将近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以刘邦胜利告终,随后刘邦建立了西汉,西汉虽立,但当时的国家久经战乱,国力衰微,只能采用“黄老之学”休养生息,而此时盘踞在北方的匈奴却愈发强盛起来,据《史记·刘敬传》记载,当时的匈奴拥有“控弦之士三十余万” !

匈奴壮大后经常袭扰西汉边境,刘邦御驾亲征却陷于平城白登山,无奈之下,西汉只好暂避锋芒,将宗室之女嫁于匈奴,结成“和亲之约”。

难有子嗣

从西汉开始,和亲逐渐成为一种固定的制度,国力衰微时,通过和亲委曲求全,延缓战争爆发,国力强盛时,也会通过和亲安抚、招揽异族,几乎历朝历代都有宗室之女远嫁异域,其中以匈奴居多。

与匈奴和亲最出名的当属“昭君出塞”,当时唐朝国力强盛,匈奴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归附并向汉元帝自请为婿,宫女王昭君自告奋勇远嫁匈奴,自此两国“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汉书·匈奴传赞》。

但是,历朝历代远嫁匈奴的公主都难有子嗣留下,这一方面是因为匈奴地处塞外,环境恶劣,气候风俗都与中原有很大的差异,中原女子大都身体孱弱,一到匈奴很快就病倒了,加之思念故土,身体日渐衰弱,保命都难,更何谈能够诞下子嗣!

就算有子嗣诞下,也会因为特殊的身份卷入政治斗争,匈奴皇室怎么可能让身负汉族血统之人继承大位,所以和亲公主所生子嗣大都早夭,死于各种“意外”!

/e/5dd4a01795eed.png"/>

收继婚制

除去以上两种原因,匈奴还有一陋习使得公主本身不愿生下子嗣,这就是匈奴的“收继婚制” ,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 简而言之,兄收弟媳,弟收兄嫂甚至子收父妻!像王昭君先是嫁给呼韩邪单于,两年后,老单于病逝,根据匈奴的习俗,王昭君又嫁给老单于的长子复株累单于。

咸安公主更是可怜,先后嫁给四任单于,《新唐书·回纥传》记载“主历四可汗”,前三任单于为祖孙三代!

“收继婚制”在野蛮的游牧民族看来,再正常不过,但在我们汉族文化看来,这有违纲常伦理。和亲公主都是饱读诗书深明大义之人,怎能忍受如此乱纲之举,就算为了国家大义,被迫屈服,也断然不会留下子嗣!

站在“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只要“牺牲”一位可有可无的公主,就可讨好或者拉拢异族之人,维护封建统治,这笔买卖无疑是非常“划算”的。但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说,和亲对于公主本人实在太残酷,不仅要忍受思乡之情还得忍受匈奴的陋习,这对视贞洁高于生命的中原女子而言乃是奇耻大辱!

/a/5dd4a01497416.png"/>

明朝被称为封建社会“最有骨气”的王朝,在其统治的二百多年中,从来不议和,不和亲,明朝统治者就算再昏庸无能,也不会远嫁本族女子来讨好异族,从这点来说,明朝无愧于最伟大的王朝!

参考资料:《史记·匈奴列传》《新唐书·回纥传》《汉书·匈奴传赞》 《汉书》《 史记·刘敬传》 《汉书·李广苏建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