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的真相是什么,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说到“郑和下西洋”,人们都以为郑和是明朝下西洋第一人。但实际上,在明太祖时期,就曾派过许多人出使南洋,譬如:吴用、颜宗鲁出使爪哇岛;刘叔勉出使西洋琐里;赵述出使三佛齐;沈秩出使浡尼……
所谓的下西洋,用我们今天的地理常识来说,其实就是,东南亚到印度洋一带。
至于明太祖为什么让郑和下西洋?
/a/5df1a6a44c7ba.png"/>
这是由于朱棣统一中国之后,急于让南洋诸国知道,中国已经改朝换代,属于朱家的天下,赶快向明太祖表示臣服的礼节,缴回元朝政府颁授的印绶册诰,表明与元朝正式脱离关系。然后,接受明朝政府重新颁给的印绶册诰,成为新的藩属。最后,明朝颁赐大统历,表示奉明朝正朔,世世代代永为藩臣。
在明成祖时代,郑和也不是第一个出海的使臣。早在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就已经派尹庆出使满刺加、古里等国。
不过,以前的出使都是人数很少的使节团,郑和奉命下西洋才是真正的大规模出使海外。郑和雀屏中选,担任出使的负责人,据说是成祖在召集大臣议政之时,道教国师张天师推荐郑和:“小臣看郑和这个人,有胆量,有智谋,实在是下西洋最适当的人才。”
事实上,郑和早是成祖心目中第一人选,既然有人推荐恰好正中下怀。
那么明成祖为何要劳师动众,下西洋呢?笔者总结,现在史学界对郑和下西洋,一共发现有六大原因。
第一种原因,惠帝失踪,对于坐上皇位的明成祖始终坐立不安。有些史学家认为,明惠帝在当皇帝的时候,软弱无能,才被明成祖打败,明成祖当上皇帝之后,何必再畏惧朱允炆?
实际上,明成祖畏惧的不是惠帝本人,而是终于护卫惠帝的侍卫,以及想利用惠帝名义,乘机而入的野心家。
自从有谣言,说惠帝远走海外,准备东山再起,成祖就寝食难安,做梦都梦到惠帝自海上杀过来报仇。
明成祖的担忧,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宋朝灭亡以后,即有宋帝后裔逃到九龙一带,许多旧臣都纷纷跟随而去,建屋而居,后来,当地改名为宋王台,一直到今天,还留下遗迹。因此,寻访惠帝踪迹,斩草除根,防止春风吹又生,是郑和下西洋最重要的理由。
第二种原因,元朝灭亡之后,元代后裔,形势十分紊乱,其中有一个名叫帖木儿者,怀有雄心大志,自称为成吉思汗的后裔,并且在永乐三年(1405年)撒马儿罕大会之中,公开宣称:“对明朝宣战。”
成吉思汗的英勇,世人皆知。万一大漠中再出现第二个成吉思汗,明朝可就要大受威胁。
所以,明成祖急着欲缔结海外军事同盟,联合对抗帖木儿,万万不可让帖木儿坐大。
第三种原因,明成祖要扫清张士城留下来的水师,以免与倭寇相结合。
第四种原因,是倭寇经常跑到中国沿海来骚扰。杀人放火,扰乱明朝的统治。
由于,中国的海岸线极长,想要剿平倭寇并不容易。即使是雷厉风行,倭寇见苗头不对,就暂时躲到南洋群岛一带,就像城管抓地摊一样。
明成祖命郑和出海,原因之一,也是让倭寇见识一下大明国的威武,避免对沿海岸的骚扰。第五种原因,是经济上的原因。明朝自太祖建国之后,连年战争频繁,北伐南讨,军费庞大。成祖发动靖难之后,转战四载,处处民不聊生。成祖即位之后为发展国内经济,想到对南洋的海外贸易,希望用明朝的锦绮瓷器,换取南洋的香药宝货,用以充实国库。
南洋进口的货物,多半是难得一见的奢侈品,正如同黄省曾在《西洋朝贡典录》中所说的:“明月之珠,鸦鹘之石,沉南龙速之香,麟狮孔翠之奇,梅脑薇露之珍,珊瑚瑶琨之美……”
这些奢侈的舶来品,一如今天一般,是有钱人喜欢购买的。而中国所产的锦绮瓷漆又是南洋群岛人民所喜欢的,如此一来一往,中间商人可以致富,国家的府库也得以充实。
相反的,如果明朝政府断然实行太祖遗训:“片板不得入海。”沿海居民,因为生活所迫,照样会私自出海,往往变成海盗。
/d/5df1a69493c2a.png"/>
最后一个原因,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耀兵异地,示中国富强”,使“诸国尽来朝贡”。
古代中国历朝历代,都充满着“天朝上国”的思想。中国对待藩属,只要求他们称臣进贡,并不准备征服藩属。事实上。皇帝颁赐给藩属的,往往超过他们的进贡,藩属国内若是发生内战,中国还代为平乱,并没有与西方帝国主义一般,非纳为殖民地,剥削榨干才满足。
以上是朱棣派遣郑和出海的六大原因。事实上,明成祖之所以倾全国之力,支持郑和下西洋,必然是有多方面的理由。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可以说世界上最早、最重要,而且规模最大、活动范围最广的一次航海壮举。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1492年。达伽马到达印度则是1498年,郑和下西洋是1405年,永乐三年开始。所以,在世界航海史上,郑和也是出了名的航海先驱。
/e/5df1a69145928.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