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瘟疫先后爆发了十多次 古人是如何来防范和应对瘟疫的

今天知秀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三国瘟疫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东汉末年,连年征战,因为当时的医疗条件和卫生条件不好,再加上死伤士兵没能够及时处理,造成细菌病毒滋生,瘟疫肆虐。在三国时期,先后爆发瘟疫十多次,其中有两次对历史影响深远,一次是直接决定了三国鼎力局面的开端,另一次则是折损了不少的谋臣将士。

我们先来谈影响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这场瘟疫。公元208年,曹操夺取樊城荆州以后,向东吴进军,想要打败孙权一统南方。这时的刘备,被曹操追赶的走投无路,就和孙权达成联盟,一起对抗曹操。这就是历史上的赤壁之战。这场战争,据史料记载,曹操号称八十万大军,而孙权和刘备联盟之后能够作战的也只有五万大军。

当然,曹操的大军数目有所夸大,但是去掉夸张成分,也应该还有二十万人。《三国演义》中将这场孙刘联盟的胜利几乎都归功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巧借东风。当然,正史中这场战争主要是由东吴方面指挥,论功也只能归功于周瑜和黄盖。但是,这场战争能够胜利,也有一定的偶然因素。那么,这个偶然因素究竟是什么呢?

其实就是三国时期发生的大规模瘟疫之一。曹操的士兵因为从北方来,到了江南地带,水土不服,所以,战争还未开始,军中的士兵许多就感染了风寒。熟读三国的朋友都知道,曹操为了减轻士兵的水土不服症状,就让人将船首尾连接在一起。那时流行的风寒,其实就是瘟疫。

根据《三国志.武帝纪》中的记载:“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曹操让军船首尾相连,虽然增加了船的舒适感,但也加速了瘟疫的蔓延,也为后期的火攻埋下了隐患。这场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其实,在未开战之前,曹军内部已经出了瘟疫,军心不稳,士气低落,失败已经成了必然。在这场瘟疫中,曹操的爱子曹冲病逝。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场瘟疫,赤壁之战的胜负就很难预料了,毕竟双方力量悬殊很大。

三国时期的第二次大型瘟疫则是折损了不少的名臣将士,这一年便是公元220年。这一年,吕蒙打败了关羽,但是却染上了瘟疫,最终不治而亡。《三国演义》则是为了增加故事的趣味性,将吕蒙的死说成是关羽死后索命复仇,自然是无稽之谈。

除下吕蒙,东吴的悍将甘宁也染病去世。蜀汉的有名谋臣法正因病而逝,去世时只有四十四岁。同时,曹操、黄忠、程昱也都在这一年相继去世。虽然,并不都能确定这些人因为瘟疫而死,但是,他们的死和公元220年的瘟疫大环境有一定的关系。

既然古代的瘟疫如此可怕,那么古人又是如何来防范和应对瘟疫的呢?

第一种方式,采取隔离措施

在秦汉时期,人们已经都疫病的传播有了认识,也开始对病人采取一定的隔离措施。到了三国时期,据《晋书》记载:

“永和末,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

这里的“家有时疾”能够同时感染三人以上,也就是类似瘟疫了。而一旦有这种情况,将百日内不允许进宫。

到了明朝时期,更是建有专门的医疗场所,朝廷安排相应的医官对患瘟疫的百姓进行治疗。这个时期,医官已经懂得佩戴口罩遮面来降低被患者感染的机率。

第二种方式,用艾草烟熏屋子

老祖宗的医学积累经验还是很丰富的,关于艾草的记载和应用就是很好的体现。古人在疫病流行期,常用艾草熏屋子,达到驱邪的目的。其实,从现在医学角度出发,就是用艾草燃熏所产生的特殊物质来杀死病菌,从而达到预防的目的。

第三种方式,综合运用中医针灸、药酒等预防治疗

相传,神医华佗发明了屠苏酒,后来人们在春节会引用这种酒,来驱除疾病和瘟疫。在瘟疫的治疗上,人们除了采用汤药治疗以外,还会采用针灸。同时,也会综合运用火罐、刮痧等技术,驱除体内瘟疫之毒。古人对细菌病毒并没有什么概念,在中医看来,人得瘟疫便是阴阳失调,感染风寒湿毒,疫毒侵入肺部五脏,便出现一系列症状。

古人因为并不能迅速抓住瘟疫的本质,因此,一旦某个地方流行瘟疫,汤药等治疗手段往往显得滞后。一场瘟疫可能会造成某个地区人口急剧减少,甚至因为疾病出现村落的空荡无人现象。

参考书籍:《晋书》、《三国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