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和珅小金库的事情,接下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欣赏。
在很多文学作品甚至是正史中,都认为和珅手里有一个日进斗金的小金库——崇文门税关。正是他长期兼着这个肥差,所以有着源源不断的银子供应乾隆帝挥霍。其实这个说法大致是有误的,如果从制度方面而言,和珅根本不能从中动手脚,因为这个地方太惹眼了,聪明的人都不会在这个上面明目张胆地捞钱。
崇文门税关是清代数百个税关其中的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所谓的“税关”并不是我们电视剧中看到的那样,在城门洞里放一张桌子,许多税官、税兵或坐或站,耀威扬武地拦截过完的客商,交了钱之后才能通过。
崇文门税关,是一个机构,用当时的话说,是一所衙门,地点在崇文门外大街路东,那里专门有人坐堂收税,同时还有监察御史监督。凡是进出客商,要主动把货物送到税关里面去检验。检验之后,核收税金,开出红票,这才能将货物运进城去。城门洞里,确实有税兵把守,不过他们只有验红票的权力,没有收钱的权力。
至于什么货物要上税,什么货物不上税,各个税关的大门外面,都有“木榜”公示,任何人都不能作假。康熙八年(1669)规定,崇文门有十五类要收税的货物,共分644项,每项都有明确的收税标准。此外还规定,各地贡物到京,不许留难勒索。
管理崇文门税关的官员,根据《顺天府志·光榷》记载:“清初定制为岁遣户部满司官一人,内务府司官一人为正、副监督”。在正、副监督之下,设奏派委员二人,比笔帖式充任,总理一切。奏派委员之下,设堂派委员佐之,人数十余人至二十余人不等。
又据《清通典·食货志》卷八记载:顺治初,定崇文门税关专差户部司员督理。康熙五年(1666),命各税关均交地方官管理。于是,崇文门归顺天府兼理。康熙七年(1668),命从各部中挑选廉洁能干的满汉官员担任崇文门和左右翼的收税官,永行差遣,不用更换。
雍正二年(1724),朝廷又定各税关俱交地方官管理,“惟崇文门无地方官可交,仍差内务府管理”。乾隆二十七年(1762),又定崇文门、左右两翼税差期满,由户部开列满汉大学士、尚书、都统、侍郎、副都统等职名,请简更代,遂为永制。
由此可见,在乾隆之前,康熙、雍正对崇文门税关都十分重视,康熙就多次强调,要挑选廉洁能干的满汉官员担任崇文门的收税官。这说明,当皇帝的都想选派廉洁奉公的干员去管理崇文门税关。乾隆是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以他的行事风格来看,绝不是那种看中哪个差事油水多就分给自己宠信的臣子。如果是这样,那就是昏君而非明君了。
再者,税关是个衙门,是个政府部门。崇文门税关,里面除了和珅,还有许多副手和下属官员,还有专职的御史监督,可不是和珅开的店铺。文学作品中几乎一致认为,和珅接了这个差事后,将他交给了自己的管家刘全去打理,代替自己发号施令,横征暴敛。这显然与体制不合,和珅即便再受宠,也不敢如此狂妄。
有清一代,官场腐败的现象的确很严重,但千万不要认为税官们就是那种“雁过拔毛”的主,一担菜过去要留两棵,一担柴过去要抽两根,那是民国军阀统治时期才有的现象。不仅和珅不会干这样的蠢事,就是刘全也不会去干这种下三滥的勾当。像刘全这样的心腹管家,哪儿不能弄个千儿八百两的银子呢?
和珅是极聪明之人,绝不会在崇文门这样容易贪污的位置上贪污,因为那有几十上百双眼睛在盯着。相反,他一定要在这样的职务上做得光明磊落,让人家刮目相看。崇文门税官之所以恶名满天下,那是道光以后的事情的,由于管理不善,加上贪官横行,到了光绪朝已经彻底糜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