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被杀到底死得冤不冤 为何史书上没有记载魏延的罪证

今天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魏延之死,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看一看。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和曹操相持数月后,终于占据了汉中,接着刘备即位汉中王。刘备在回成都时。考虑要选拔一员重将镇守汉中,当时普遍认为,张飞是最佳人选,但出人意料的是,刘备看中了另外一人,提拔他为“汉中镇远大将军”,领汉中太守。命令颁布后,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刘备看出众人不服,就召集群臣,并当众问他选中的汉中太守:“今委卿于重任,卿居之欲云何?”,这人毅然答道:“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刘备点头说好,众人也很钦佩此人的豪壮气概,就这样,这个人成为镇守一方的汉中太守了

刘备选中的这个人就是魏延。

魏延坐镇汉中的八年,正是诸葛亮所谓的“危急存亡之秋”。关羽荆州之失、刘备夷陵之败,都使本就弱小的蜀汉在军事上受到了惨重的损失,而南中少数民族的叛乱,也给蜀汉政权的稳固带来一定的威胁。为确保汉中,魏延审时度势,根据汉中的地形特点,采取了固险重守的战略,他依据地势,在汉中周围的险要之处以土木筑围,“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

魏延的苦心经营确保了蜀汉北大门的安全,为诸葛亮平定南中解除了后顾之忧,后来诸葛亮北伐对魏延也十分倚重,经常让他带领先头部队,建兴八年,魏延在阳溪大破魏将郭淮,因功升为征西大将军,晋封南郑侯。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战将,最终却没有落得一个好结局,不仅身死族灭,而且还背上了“叛贼”的骂名。事情真是这样吗?

历史上的魏延是一个悲剧人物,他之所以被杀并被当作叛贼,主要是由于他桀骜不驯的性格所致。魏延不但作战勇猛过人,而且胸怀大志,他随诸葛亮北伐时就曾多次提出,由自己率领一支小部队从小道直取长安,和诸葛亮在潼关会师,但诸葛亮始终没有采用魏延的建议,于是“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三国志》对于魏延的描述是这样的:“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连诸葛亮都不放在眼里,更别说其他人了。由于魏延勇猛善战,一般人都让他三分,但只有杨仪偏偏不买他的账,两人闹得水火不容。一生谨慎的诸葛亮对性格狂傲、一心想冒险的魏延是一万个不放心,其他同僚和魏延的关系也不太好,这些都为魏延种下杀身之祸。

诸葛亮病危时,秘密召集杨仪、费祎、姜维等商议自己死后的退军事宜,决定让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军队便自行撤退。诸葛亮死后,费祎去探问魏延的意向,魏延理直气壮地说:丞相虽然过世了,但我还在,可以让丞相府的官员把丞相的尸体运回去安葬,我自当率军击贼。怎能因一人之死便废弃天下大事呢?况且,我魏延是何等人物,难道还要听杨仪的指挥?

这话传到杨仪那里,他当然也不肯听魏延的指挥,于是就按原计划撤退。魏延大怒,竟率部抢先南归,烧了阁道,断了杨仪退路。接下来,魏延、杨仪都向成都上表,互相指责对方反叛。刘婵分辨不清,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等,两人都替杨仪担保,对魏延则充满怀疑。随后,杨仪发兵攻打魏延,阵前斥责魏延在诸葛亮尸骨未寒时就自相残杀!魏延部下觉得魏延理亏,就一哄而散。魏延和他的儿子等人逃跑,逃到汉中时被杨仪派来的马岱所杀

对魏延之死,当时就有很多不同的看法,陈寿在《三国志》中说:从魏延不带兵北上降魏、而是南下的举动,就可以证明魏延只是自命不凡,以为他可以在诸葛亮死后取而代之,再进一步说,他可能是想借机杀掉自己的对头杨仪(杨仪也是想杀魏延的),本意如此而已,并没有真心背叛蜀汉的意思。而《魏略》中则有这样的记载:

诸葛亮病,谓延等云:“我之死后,但谨自守,慎无复来也”。令延摄行己事,密持丧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发丧。亮长史杨仪宿与延不合,见延摄行军事,俱为所害,乃张言延欲举众北附,遂率其众攻延。延本无此心,不战军走,追而杀之

看到没,这里面魏延之死完全是杨仪所为,他害怕魏延害他,所以,先下手为强。

尽管裴松之认为“此盖敌国传闻之言,不得与本传争审”,但至少可以说明一点,那就是魏延被杀的确有点冤

到了《三国志平话》中,魏延被杀的原因就开始转向了,说他是要争权。诸葛亮病危时听到寨门前有喧闹声,姜维出去打探,见是魏延在闹事,他说:“军师有事,我管军师信印”。诸葛亮知道后默默不语,随即叫魏延进来对他说:

三十年前,荆州因收江下四郡,将军方可降汉,于国累建大功。吾死,魏延为帅,悬印

魏延高兴地出去了,但在诸葛亮死后,姜维却“挂起先君神,斩了魏延”。这段叙述不够详细,但大体意思还是明确的,魏延主要还是想在诸葛亮死后取代他的位置,并没有谋反之心。在这段记载中,魏延的死成了姜维一手策划

到了《三国演义》里面,魏延更是冤上加冤。一方面,作者用不少笔墨写了魏延的勇猛,在蜀汉一方,他仅次于关、张、赵、马、黄这五虎上将,差不多算得上是第六号猛将,在诸葛亮北伐时他已成了首屈一指的勇将,立下不少战功;另一方面,《三国演义》又说他天生就有“反骨”,诸葛亮第一次见到他,就想将他杀掉,理由是他先背叛刘倧、又杀了韩玄,是不义之人。不过这种理由并不能让读者信服,为此,《三国演义》又补充了一个理由:诸葛亮看到魏延脑后有“反骨”,料定他久后必反。

在嘉靖本中,还出现了这样的情节:诸葛亮上方谷火烧司马懿时,曾打算将魏延一起烧死,只是由于天降大雨,魏延才逃得一命。事后魏延质问诸葛亮,诸葛亮竟把责任推给了马岱。毛氏父子大概觉得诸葛亮这样做,太不仁义,为了保留他的形象,于是在整理《三国演义》时便把这个情节给删了。

耐人寻味的是,《三国志·魏延传》曾写了这样一件事:在诸葛亮病危时,魏延曾做了一个怪梦,梦到自己头上生角,他去问擅长占梦的赵直,赵直解释说:“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也”。但离开魏延后,赵直却对他人说:“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到了《三国演义》里面,魏延改在诸葛亮死后做梦,赵直的解释成了:“此大吉兆:麒麟头上有角,苍龙头上有角,乃变化飞腾之象”。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龙是皇帝的象征,《三国演义》这样一改写,就证明了魏延确实有造反的野心,更证明诸葛亮当初一点儿没看错。

经过了小说家们的演义,魏延就成了天生的反贼坯子。这样一来,他的死就显得理所应当,而且还死有余辜,在此基础上,罗贯中再虚构出诸葛亮遗计斩魏延,进一步证明了诸葛亮的算无遗策,但魏延也就永远背上了“反贼”的骂名。

史书中对于魏延的记载多有不同,但是,除了《三国演义》之外,没有一本书能具体列出魏延的“罪证”,《三国演义》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英明而编造的历史,对魏延来说,还真是天大的冤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