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被列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的国粹——京剧,从形成到现在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2.中国清代乾隆年间经济繁荣,国泰民安,文化艺术相应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自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六次南巡,不仅使南北经济进一步沟通,同时也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例如就在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的这一年,皇太后60寿辰之日,便有南方戏班进京祝贺,当时演剧盛况是“自西华门至西直门外高粱桥,每数十步间一戏台”,“南腔北调,各四方之乐,倔童妙伎歌扇舞衫,后部未歇,前部已迎。左顾方惊,右顾复眩”。后皇太后80大寿,“京师钜典繁盛,不减辛未”。直到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秦腔演员魏长生自四川来到北京,以演出《滚楼》一剧名动京师。是为徽班进京演出之始。此时北京流行的京腔也大为减色,乃至出现了“京腔旧本置之高阁”的局面。
3.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是高宗(乾隆皇帝)80寿辰,为给乾隆皇帝祝寿,扬州的盐商江鹤亭在当年秋天特地组织了以名演员高朗亭为首的一个名为“三庆”的徽戏班,另有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这些戏班多以安徽籍艺人为主,进京为乾隆皇帝做祝贺演出。
4.时值京腔(高腔)、秦腔已先行流入北京,徽班在演唱二黄、昆曲、梆子诸腔的基础上,兼容并蓄,出现了“四徽班各擅胜场”的局面。嘉庆、道光年间,汉调(又称楚调)进京,参加徽班演出,徽班又兼习楚调之长,为汇合二黄、西皮、昆、秦诸腔,促成京剧衍变奠定了基础。这就是戏剧史上有名的“徽班进京”。因此,四大徽班进京,被视为京剧诞生的前奏,在京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后来徽班逐渐发展成为京剧的一个关键。清末,四大徽班已相继散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