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王朝历经三代人才一朝建成 为何这个王朝还如此短命

很多人都不了解西晋王朝的事情,接下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欣赏。

公元311年六月,匈奴人刘聪攻破洛阳,千年古城毁于一旦,数十万军民沦为刀下亡魂。是年,西晋皇帝司马炽被刘聪俘虏。

司马炽原本胸无大志,做皇帝之前,他一心沉浸在故纸堆里研究史籍,若非命运的捉弄,他不会坐上龙椅。因为“八王之乱”,他侥幸当了皇帝,可即便如此,做事说话仍由不得自己。

刘聪对司马炽颇为礼遇,甚至还送给他一个女人做老婆。作为“回报”,司马炽必须在宴会上给刘聪当佣人,在座的晋朝旧臣无法接受这一幕。政治是残酷的,刘聪察觉出人心思变,果断把司马炽杀了。

五年后,刘聪又以同样的方式羞辱司马炽的侄子司马邺,晋朝旧臣们没有吸取教训,他们再次痛哭流涕,结果不出所料,司马邺也丢了性命。他的谥号为晋愍帝,是西晋最后一位皇帝。

西晋统一天下仅52年便宣告灭亡。在这52年中,西晋老百姓只享受了不到12年的和平。换句话说,他们有77%的时间是在战乱中度过的。

对于西晋的灭亡,后世的评论者鲜有同情,即便晋末两位皇帝的境遇如此凄惨,人们依旧觉得,这是西晋皇室应得的报应。

1/8 司马家族创业史

若干年后,东晋皇帝司马绍听大臣王导讲述先祖的创业故事。通常情况下,作为子孙的他应为祖辈的“丰功伟绩”感到自豪,然而司马绍听罢竟掩面而哭,还留下了这句千古名言:“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

这便是西晋,一个连自己的子孙都不忍直视的王朝。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正是他的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

晋武帝司马炎

司马炎是幸运的,当父辈把权柄交到他手中时,已经替他除掉了几块最难啃的骨头。

司马炎的爷爷司马懿,从曹操时代起就服务于曹氏家族。曹丕篡汉后,司马懿成为了曹魏的股肱之臣。曹丕四十岁不到就死了,魏明帝曹叡即位,司马懿地位如日中天。此时的司马懿尚未显露出野心,他一心辅佐皇室,帮助曹魏抵御了蜀汉的进攻,还平定了辽东与淮南的叛乱,可谓功勋卓著。

司马懿影视形象

只可惜曹叡同样活不长,他死后把儿子曹芳托付给司马懿,希望对方能像辅佐他们父子那样,对小皇帝忠诚如故。

为了平衡宗室与外臣的关系,曹叡把军权留给了自家亲戚,曹真的儿子曹爽。奈何曹爽是个脓包,却野心勃勃想把司马懿赶下台。如果曹爽没那么不自量力,或者司马懿不久即一命呜呼,历史也许要改写了。

但司马懿偏偏是一只老狐狸,不仅不死,还打了个翻身仗。他先是通过装病,骗过了曹爽的眼线。随后在71岁那年发动政变,一举将曹爽集团诛灭。

晚年司马懿影视形象

这场政变彻底改变了司马懿的历史形象,在此之前,他是魏国的忠臣良将。在此之后,他成了乱臣贼子,京剧舞台上的大白脸。

不过,比司马懿更凶狠的,是他的两个儿子。

2/8 司马氏篡魏

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于父亲发动政变前养了三千“死士”,为父亲夺权立下汗马功劳。公元252年,魏吴交战,魏军大败。司马师主动承担责任,为自己收揽了人心。之后,司马师平定了一起针对他的叛乱,并将皇帝曹芳废黜,立傀儡曹髦上台。

司马师有军事才能,却没能继承父亲的长寿。他的弟弟司马昭比哥哥更精于权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连同他父亲司马懿的“鹰视狼顾”一起,成了司马家族留给后世的阴险标签。

司马昭影视形象

司马昭上台不久,便弑杀了魏帝曹髦,在朝堂上引发非议。司马昭知道,他唯有取得一项特殊的功绩,才能堵上大臣们的嘴。公元263年,司马昭下令伐蜀,战争过程出人意料的顺利。同年十一月,刘禅投降,司马氏的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待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上台后,眼前的障碍,只剩下一个吴国了。经过司马氏两代人的血腥屠戮,曹魏宗室已经失去了翻盘的力量。而忠于曹魏的官员们,也被司马懿的儿子一一剪除。

对外方面,蜀汉曾是曹魏最危险的敌人,如今被灭掉了。而昔日与曹魏分庭抗礼的吴国,眼下也在走下坡路。用不了多少年,吴国就会步蜀汉的后尘。

司马炎影视形象

这就是司马炎接盘时面临的局面,在历代的开国皇帝中,还没有谁像他那样一帆风顺。司马炎先是被立为世子,后继承司马昭的官爵,从父亲去世,到登基称帝,他仅用了四个月时间。此时的司马炎不到三十岁,可谓春秋鼎盛,值得大干一场。

世人对司马炎的评价是:“宽惠仁厚,深沉而有度量。”身为官三代,司马炎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对昔日的政敌,司马炎采取优容的态度,比如他任命曹植的儿子曹志为太守,让诸葛亮的子孙在本朝做官,还在朝廷中任用了大量宗亲子弟。

从司马懿时代起,司马家族就获得了中原大批门阀士族的支持。司马炎登基后,以九品官人法和占田制等制度,进一步巩固了士族的政治与经济地位。

3/8 门阀士族扶植的政权

在司马氏的夺权之路上,有一个人的作用不容小觑,他便是贾充。贾充先是辅佐司马师,后作为司马昭弑帝的主谋。到了西晋时期,贾充已经是三朝元老,位极人臣,在朝中的势力无人望其项背。

贾充擅长法律制定,但是人品不怎么样。尤其是协助司马昭弑帝一事,更是饱受诟病。另外,贾充嫉贤妒能,对有能力的大臣竭尽排挤之能事。当时,贾充在政治上最大的对手是任恺,任恺在曹魏时期担任中书侍郎,深得司马炎的信任,贾充与之展开了激烈的较量,为占得上风,贾充决定把自己的女儿贾南风许配给司马炎之子——司马衷。

司马衷影视形象

司马衷,即西晋第二任皇帝晋惠帝。司马衷是个很笨的人,有传言说他是个弱智。而贾充的女儿贾南却是“丑而短黑”,而且“妒忌多权诈”。按理说,这样的女人不会讨男人喜欢,更何况是堂堂太子!但贾充却利用了司马炎的亲家,杨氏家族的关系,成功让女儿成了皇帝的儿媳。

由于司马氏是通过门阀士族的扶持上位的。这就意味着,他必须给这些门阀充足的权力,以换取他们的效忠。杨氏家族就是其中之一。

司马炎的老婆杨皇后,她的父亲名叫杨骏。作为皇帝的老丈人,杨骏家世显赫,年纪轻轻即入朝做官,后因女儿封后平步青云,被武帝委以重任。

不过,杨骏并无才能,他是靠裙带关系上位的,虽然官职很高,却不得人心。这也是杨家竭力与贾氏结盟,以获取政治支持的重要原因。

贾南风成为太子妃后,贾充的地位得到巩固。尽管司马炎早就发现贾南风是个不简单的女人,并一再有废黜之念,但在杨皇后与杨骏的鼓吹下,他终于还是没能下这个决心。

司马炎不知道,贾南风就是上天给晋王朝安装的一枚定时炸弹,待他死后,承平不久的天下又将掀起血雨腥风。

4/8 伐吴之争

在西晋发展的过程中,有两股力量相互博弈,他们一个是西晋前进的推力,一个是西晋后退的拉力。以贾氏,杨氏家族为代表的门阀势力构成了后者,而以羊祜、杜预、张华等人为代表的大臣则构成了前者。

羊祜、杜预皆出身名门,羊祜的姐姐曾嫁给司马师,也算是皇亲国戚。杜预娶了司马昭的妹妹,与司马家的关系同样非比寻常。张华的身世相对卑微,但博学多才,有君子之风。

羊祜深得司马炎的赏识,在担任荆州都督期间,羊祜采取怀柔政策,深得军民爱戴,为日后南下灭吴做足了准备。公元276年,吴国大将陆抗病故,羊祜认为,伐吴的时机已经成熟。其实从当时的国力来看,东吴早已不是西晋的对手,况且吴主孙皓暴虐无道,人心尽失,建功立业正在此时。

但贾充却反对羊祜伐吴,他并不是担心西晋灭不了东吴,而是害怕羊祜等人一旦成功,自己在朝中的地位必然不保。出于嫉妒,他拼命反对南下。两年后,羊祜去世,这才让司马炎坚定了伐吴的决心。

即便到了这时候,司马炎仍希望贾充去领此千秋之功。他任命贾充为大都督,统帅全军攻灭东吴。贾充没有军事才能,他很清楚,若此役失败,他的政治生涯也将宣告结束。所以,即便亲自率领军队,贾充仍不愿主动出击。最后还是靠了杜预的奇谋,才把吴国一举拿下。

其实在进军吴国的过程中,贾充自始至终持反对态度。他甚至频频上表,请求皇帝撤军,并严惩朝中的主战派,拼命拖住晋军的后腿。但出乎意料的是,平吴胜利后,贾充非但没有受到武帝指责,还和杜预等功臣一起,接受了朝廷的封赏。

很显然,司马炎并非不知道贾充在伐吴中所担任的角色,他之所以做出重赏贾充的决定,说白了还是为了平衡贾杨联盟与功臣集团的关系。然而代价却是,他为眼前的平衡而牺牲了国家的长远利益,并最终给世人留下了是非不分的负面印象。

5/8 立储争议

不管怎么说,司马炎实现了祖辈们时代追求的夙愿。大功告成后,他觉得天底下已经不再有值得操心的事,开始沉溺酒色,不问政事。但他显然忘记了,他的儿子司马衷难堪大任。而此时,他偏偏在立储问题上,犯下了致命错误。

身为父亲,司马炎当然希望儿子能继承皇位。但朝内反对太子继位者不在少数,其中就包括德高望重的大臣张华。当时的热门人选,是司马炎的弟弟司马攸。司马攸有治理之才,深孚众望。如果他能成为皇位继承人,西晋定能有一番新气象。

此时贾充已死,贾氏一党衰微,反对派本有机会说服武帝。然而,司马炎的背后还有一支力量,就是以杨皇后和杨骏为代表的杨氏家族。

杨氏与贾充结盟,如今贾家衰落,媳妇贾南风是贾家与杨家最后的盟友。为了“知恩图报”并巩固权势,杨家再三劝阻了武帝的废后之念,并极力鼓吹太子的贤能。其实在杨氏当权期间,贾南风的地位未见提高,她仅仅是充当了扬氏争权的筹码,杨皇后更是对其冷眼以对,这就让贾南风非但未存感念之心,还对杨家起了报复的念头。

司马炎本来有两个选择,要么让司马攸作为皇位继承人,要么废掉贾南风,为儿子另觅佳妇。前者是最优选项,后者是次优选项。然而,出于私心和平衡的双重考虑,司马炎选择了最劣的选项——保持原状。

他的选择,直接导致了西晋的灭顶之灾。

6/8 苦心经营的平衡

司马炎不乏政治才能,史书对他的评价是:“明达善谋,能断大事”。他很早就有了平吴的计划,所以特意把羊祜安排在荆州,以做长期打算。不过,他终究没有体验过祖辈所经历的残酷斗争,与爷爷和父亲相比,司马炎还是嫩了些。

他没有祖辈的心狠手辣,对扶植其上台的大族们,司马炎宠溺有加。当贾充党羽与大臣们争权夺势的时候,身为皇帝,司马炎非但不阻止,还当起了和事佬。对于世家大族的官员,他哪边都不敢得罪,更多时候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凭他们窝里斗。

但从另一方面,武帝的决策又夹杂着明显的私心。比如他不顾大臣反对,坚决立低能的司马衷为太子,不惜置国家前途于危难。对于嫉贤妒能的贾充,他又一再袒护,甚至给对方与其功业完全不相称的荣誉,难免让那些忠于社稷,胸怀天下的大臣们寒心。

为了与大族争衡,司马炎重用外戚。为了回报宗室,他又把司马家的亲戚安插在朝廷与地方的重要岗位上,指望他们成为皇权的守护者。

从表面上看,晋武帝摆了一局好棋,门阀、外戚和宗亲,在他的坐镇下取得了平衡。当政期间,天下也获得了久违的安定,史称“太康之治”。

但司马炎显然忘了,这仅仅是第一步。取得权力的平衡,并不意味着政治上的成功。更何况大臣们之所以拥戴他,并非完全是基于他的个人威望。

司马氏得位不正,早已是天下皆知的事实。这就意味着,司马炎登基后,就必须与支持司马氏的大族分享权力。门阀士族与司马家,与其说是君臣关系,倒更像是合伙人,只有获得了足够多的好处,他们才会继续对晋室效忠,这恰恰是西晋权力合法化的前提。

晋武帝苦心维持的平衡,不过是一种利益上的平衡。只因司马氏祖孙三代的经营,才维持了脆弱的和平。

更糟糕的是,晋武帝只看到权力的平衡,却未能考虑当权者是否德不配位。他重用的大臣和外戚,从贾充到杨骏,再到一群宗亲子弟,都是野心大于能力,正是在他们的主导下,西晋逐渐走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7/8 土崩瓦解

如果司马炎足够深谋远虑,他可以效仿西汉刘邦,一步步铲除权臣集团,任命能人贤者,逐渐独揽大权。只可惜,司马炎没这个魄力。征服南方之后,他开始耽于享乐,以为天底下已经没有什么事值得操心了。

这正是晋武帝的悲剧所在,若此时晋朝建立已逾百年,以司马炎的才能,未尝不能做个守成之主。但命运却把他安排在开国之君的位置上,可这位皇帝偏偏没意识到,创业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开启一个崭新的王朝,不仅得善于玩政治平衡木,那只是权宜之计,搞不好甚至还会玩火自焚。司马炎只看到眼前的相安无事,却未能意识到死后的洪水滔天,这不是开国之君该有的素质,很不幸,晋武帝有限的格局,决定了晋朝的命运。

马云说过,企业家一定要有“终局思维”,你得知道你的企业最终会走到哪里,变成什么样子。中国历史上长命的王朝,其开国者往往也具备这种意识,从而确保政权能够长治久安。

司马炎没能进一步完成国家的建构,司马家三代营造的平衡局面,也在其死后土崩瓦解。武帝刚一驾崩,杨氏和贾氏立刻水火不容。杨氏家族擅权已久,贾南风伺机报复,后发动政变,屠灭杨氏三族,掌握了政治的主动权。

接下来,贾后囚禁太后,毒杀太子,挑动西晋的宗室诸王骨头相残,令皇室元气大伤,并最终引狼入室,司马氏家族的统一大业化为泡影。

8/8 总结

西晋的败亡,对今天的我们有以下启发。

首先,成大事者需抢占道德制高点。这可不是迂腐之论,而是赢得人心的基础。司马家族靠权谋之术上台,一上来就把格局变小了,以至于只能靠利益笼络世家大族,即便如此,人家从心里头还是不买你的账。

其次,做领导的人,需具备马云所说的“终局思维”,别觉得眼前的事儿都摆平了,就觉得万事大吉。你得思考五年以后,甚至十年以后,公司会变成什么样子,可能会遭遇怎样的风险。晋武帝就因为缺乏远见,过早地满足于现状,以至于子孙丢掉了大好河山。

最后还是那句老生常谈:用人很重要。无论你权力有多大,任用下属的时候,也不能一味只想满足私心。这个道理尽管很多人都懂,可一旦自己做选择,难免落入窠臼。晋武帝在识人与立储问题上的接连失误,也是导致西晋昙花一现的重要原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