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皇帝除掉权臣的读者,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在我国古代封建专制的社会里,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可是虽然皇帝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皇帝的性格却不都是坚毅刚的,有些皇帝对于权力的掌握不是那么牢固,随着王朝逐步的发展,总会有一些大臣会利用制度的漏洞挤压皇权,时间长了就成了能够威胁到皇权的权臣。皇帝为了避免出现权臣,无所不用其极的去制衡臣子的权力,用奖赏或者暴力来驱使手下对自己忠诚。
很多人觉得皇帝在中国古代是九五之尊,在世俗社会中拥有凌驾于一切的权力,应该不会考虑这么多,为了制约权臣费尽心机,又是恩威并施,又是权力制衡的,既然皇权这么强大,为什么不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权臣除掉呢?用不着大费周章。可是真实的历史上,能够直接除掉权臣的皇帝真的是屈指可数。为什么贵为天子依然不敢直接将威胁自己权威的权臣除掉呢?
通常权臣会培养大批同党,权倾朝野使皇帝忌惮
权臣通常没有皇室血脉,所以权臣刚刚起步的时候权力并不大,不像王公贝勒一出生就有尊贵的地位。可是权臣们依靠自己的才能和个人魅力,收拢了一帮官员为自己所用,这些党羽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官职越来越大,甚至可能出现在权力中心,权臣的声望比皇帝都大,在皇帝朝堂之外,俨然又组建了一个自己的朝廷。
然而面对自己大权旁落,皇帝还不能轻举妄动。权臣和他手底下的党羽是朝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皇帝直接利用皇权除掉权臣,那么势必会造成其党羽的反扑,到时候自己皇位都有可能不保。
有一个例子,三国末期,魏国皇帝曹髦非常不满权臣司马昭对自己的控制,于是他聚拢了一批忠于自己的大臣,密谋除掉司马昭,结果事情还没商量完,就有人向司马昭报告了,曹髦的计划还未执行就宣告失败。
权臣往往也是功臣
权臣不是凭借皇室血脉直接获得权力的,因此成为权臣之人一定是凭借自己的能力,一点一点成长起来的,而权臣成长的过程,往往就是为朝廷立功的过程。权臣的功劳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自己的威望也就水涨船高,甚至可能发生只知权臣不知皇帝的局面。
因此皇帝利用权力直接除掉权臣并不可行,权臣往往因为自己的功劳深得百姓和官员的敬重,如果贸然除掉权臣,皇帝有可能会丢掉人心,被后世说成不辨忠奸,滥杀无辜的昏君。因此皇帝要除掉权臣,首先要找一个冠冕堂皇的正当理由。
比如秦王子婴除掉赵高。赵高是秦二世的宠臣,位高权重,但是赵高掌权的时候迫害了很多人,满朝文武早已对他怀恨在心,秦王子婴正是抓住了赵高的这点把柄,最后除掉了赵高。
即使除掉权臣,有可能皇权还是收不回来
权臣逐渐权倾朝野的同时,也会不遗余力的培养自己的势力。权臣的这些手下会分散在朝廷的各个职位上,有些职位甚至十分重要。久而久之,权臣的威势可能比皇帝都大。在这种条件下,即使皇帝不管不顾,直接将权臣除掉,权力很可能依然回不去自己手里。
因为权臣只是他培养的利益集团的领袖,一旦这个领袖消失,那么权臣手下的其他占有重要职位的官员就会接替权臣的地位,重新对皇权构成威胁。
比如说如果汉献帝刺杀曹操成功了,他能重新掌握大汉的实权吗?肯定还是不能,曹操只是自己权力集团的领袖,曹操没了,还有曹操的儿子曹丕能继位,汉献帝依然不能夺回自己的权力。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虽然是封建帝制,皇权至高无上,但是君主很多时候只是一个符号和象征,权臣才是真正把持朝政的人,皇帝想要单纯的除掉权臣是很困难的。消灭权臣是一个极其复杂和漫长的过程,皇帝需要比权臣更具有个人魅力,更有领导才能,知人善任,培养忠于自己的势力,然后按兵不动,等待机会。一旦抓住权臣的把柄就伺机发难,利用自己培植的亲信将权臣拿下,之后一一清算其党羽。总而言之,除掉权臣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