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每次出征都可以凯旋而归 李广出征为何多次迷路

今天知秀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霍去病和李广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上汉朝对匈奴的战争,算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对草原民族进行深入打击,李广之前还是以防守为主,突然的思路转变,对于李广这样打了一辈子防守战的将领来说,肯定是不适应的,一军之将如果战术思维跟不上战略转向,轻则是浪费资源,徒劳无功,重则全军覆没。

而马邑之谋后,刘彻就看穿了这一点,后来大胆启用卫青,有很大原因是因为当时汉朝,根本没有一个老将能够适应新战略,并制定出相应的战术,卫青的胜利,给了刘彻信心,而后也就没李广什么事了,他做的大多数事情,都是一个救火队员的角色,哪里需要牵制防守,他就去哪里。匈奴虽然依水草而居,但水草不是成片的,一般随着河流、小溪延伸,几十万人和牲畜分布在很大范围内。

可能当时在几十里内并没有多少人,加上斥候侦察,等你发现敌人踪迹时,匈奴不是分散逃窜,就是集中起来袭击你的薄弱部分。不是找不到匈奴,而是找不到主力,很可能费劲追赶几天,就几百人的小队伍。最好的办法是找到匈奴王帐,一般都是巨辇大旗作引导,这个光凭向导也没用,还需要一些运气。内地去的人对草原可能没有什么概念,天高草低没有任何参照物,双方相距几十里相向路过可能都碰不到,净瞎转圈了。

而能力界定一个人的眼界,蒙恬,李牧能戍边用步兵大破匈奴,李广戍边几十年连匈奴的活动规律,生活习性都搞不明白,连靠谱的斥候都训练不出来只能说明能力不行。李广两次全军覆没,骑兵作战都能全军覆没,只能说明不能审时度势死拼硬打,比自己的孙子李陵差远了。

其实汉匈确实互有胜负。而且文帝以来使得匈奴长期处于战略优势,掌握主动权,他们掌握的资料应该比李广更完整全面才合适。至于武帝的天恩,官二代问题,这不能忽略,但是霍去病的战功是他亲自骑马一刀一刀跟部下们杀出来的吧,又不是他冒功或者抢来的,天幸归天幸,能力是能力。

至于卫青牵制一说,河西之战并无卫青直接参战的证据,不过有其他数路军队的配合也是事实。霍去病的胜利,可以用时来天地皆同力来形容,至于他怎么找到路的,也绝对不是胆子大运气好就行的,可惜没有行军记录,将领不著书,后人也无法得到更多的信息。汉军确实很少打出去,但是抓点俘虏弄点向导是很轻松的。最关键的是,地形的变换是非常缓慢的,如果按照你说的适合放牧的地点都差不多,那么对于后世来说这些地方的资料也不难弄到。

综上,我认为,问题是霍去病如何精确定位,不是为什么打胜仗。再者,地图和向导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作为主帅,必须将这些信息综合分析,结合形势判断,做出决策。考试时,每人都是一样的卷子,为什么成绩不一样!找向导、看地图可能每个将军都会,但是 能做到什么程度就不得而知了最后,汉武帝对霍去病的确是赏识,但是如何能推断出霍去病一定就没压力呢?也许正因为得到赏识,才导致压力增大呢,这个有点主观吧。至于正面战场的牵制,那不是找到路的原因,是获胜的原因。要说卫青在正面牵制,那对李将军也是一样的啊,不是只对霍去病有益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