巅峰时期的魏武卒能击败十倍于己的秦军 后期的魏武卒为什么会走向衰落

今天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魏国魏武卒,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看一看。

魏武卒以重步兵为主,在吴起的带领下所向披靡,创下过“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不分胜负)”的作战记录。巅峰时期的魏武卒还曾于阴晋之战中以五万之众,击败了十倍于己的虎狼之秦,名噪一时。

魏武卒

因有魏武卒的相助,魏国在战国早期才得以攻下函谷关,夺得秦河西数百里土地,将强秦压制于华山以西的狭长地带,使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能翻身。在当时很多人看来秦国被魏所灭,仿佛只是时间问题了。

魏武卒一直是精锐的代名词,上一篇我们说道了它是如何走向强大的,那么这一篇我来为大家浅谈下如此精锐的一支部队,它又是因何而陨落的?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支军队的优秀,离不开主帅的努力,主帅是军队的灵魂,更何况魏武卒主帅是吴起这种百年一遇的军事奇才。当时的魏武卒从选拔到训练再到征战,都是吴起一人操办,魏武卒辉煌的战绩是在他吴起的带领下才取得的。

吴起在的时候他对于武卒秉承的态度是“于治而不在多”,所以他对于魏武卒的要求及其严格,不能“手执长戟,腰悬铁利剑,后负犀面大橹,50弩矢和强弩,同时还能携带三天军粮,半天急行军一百里”的士兵是没有资格成为魏武卒的。

吴起军纪严明,讲究重罚,一切的军事行动必须坚决听从指挥,否则严惩不贷,即便是魏武卒违反军纪立了功,依旧要被处斩。

所以在吴起的带领下,魏武卒不仅战斗力剽悍,而且军事素质高,从肉体到精神层面都是相当强悍的存在。

吴起

可是吴起在后来由于受到继任魏国相公叔痤的嫉妒,被排挤逃亡楚国,这支魏武卒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魏武卒在吴起之后的统帅多为一些魏国贵族,他们显然不如吴起那般优秀,至少对魏武卒的要求不会像吴起这么严格,魏武卒军事素质自然会越来越低。

除此之外,吴起出身低下十分亲民,他从不会自视比普通士卒等级高,有时夜晚甚至还会与士卒们一起睡在不加平整的田埂上,在兵将一心这点上也是魏国后来很多魏武卒统帅做不到的。

战国初期魏国的战略目的还是相当明确的,因为深知自己身处四战之地,所以魏国十分注重与邻居交好,从来不会与多国为敌,让自己陷入多线作战的被动局面。

比如阴晋之战破秦之时,它有先与东边诸国搞好了关系,而在龙泽败齐之战中,它也是有与韩、赵两国联手。总之,早期的魏国不会四面树敌,甚至不会让自己同时与两个国家结怨,大多是联合伐强国。

魏惠王

但到了后来,特别是魏惠王时期开始,魏国自恃强大,已经不在乎树不树敌了,所以并不太重视外交战略。

尤其是改灭秦战略为偏统一三晋,这让魏国彻底走进了死胡同。在桂陵之战想灭赵,被齐赵联军所败;在马陵之战要攻韩,又被齐韩联军所灭。

两次大战的失利不仅导致主将庞涓战死,还使得魏武卒中拥有丰富作战经验的老兵损失殆尽,自此一蹶不振。

魏国的目中无人,造成战略上的失误,是导致魏武卒衰落的一个重要因素。若是当时魏国能够倾尽全力而攻伐已元气大伤的秦,拿下秦后再图东进,或许又会是一番光景了。

魏武卒在早前能够所向披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体系在当时相当超前。战国初期,诸侯国体系大多以战车为主,几乎无人敢用全步兵体系作战。

而吴起敢于大力创新,他开创了全步兵体系,步兵在机动性上远胜于战车,战车最大的优势或许就是战车阵了,但魏武卒的魏舒方阵却可以将其完全复制,甚至是优化。

由于“新鲜感”,列国对这体系比较陌生,加上步兵在机动性上克制战车,在早期魏国于征战中取得了不小的优势。

魏武卒作战

但随着时间推移,车战正式转成步战,魏武卒的那种“新鲜感”就荡然无存了,因为其他国家也开始重视步兵体系建设了。

后来甚至还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就连骑兵都开始慢慢普及了,这就让魏武卒更加受伤了。魏武卒是以重步兵为主部队,虽相对战车来说机动性强一些,但较骑兵它在机动性上却弱上了不少。

时代在发展,早先以魏武卒为主的重步兵克制战车,但后来居上的骑兵却又克制了重步兵,魏武卒原本的机动性优势在后来却变成它最大的劣势。

没有任何体制能说是十全十美的,体制都存在弊端,吴起的魏武卒制度在很早之前其实就有隐患存在,而时间长了问题就出现了。

在最早前,魏武卒标准太高,若没有丰厚回报,或许是没人愿意参与的,所以吴起在设立魏武卒之时,为了提高民众参与魏武卒的积极性,给魏武卒的待遇是很高的。

比如单成为魏武卒就能分到上百亩土地,而仅凭这一点,平民们就有机会解除与奴隶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自此踏入封建地主阶层,得到经济、政治地位的双重提高。

这在刚开始确实是达到了想要的目的,但久而久之弊端也出现了。魏国后来多年的战争导致大片土地丢失,而等到再次抢回来了,土地也成了荒地,土地利用率下降严重,这就导致后来的魏武卒不能够匹配到应分配的土地,即便分配到了土地(由于是荒地,土壤肥力下降)收入也将大幅度缩减。

而由于战乱不断,大地主阶层们通过种种手段对魏武卒们应该分配的土地进行兼并,又使得武卒们得不到土地,沦为成“军事农奴”。武卒们在政治地位、经济地位都丧失的情况下,国家想让他们保持斗志,这已然是不太现实的。

伊阙之战

后来的伊阙之战就是一个体现,当时的魏武卒面对秦军,在情急之下纷纭各自为战,或奔或斗,迅即惨败,完全没有吴起时期那种军事素质,早知道吴起时期的魏武卒即便是在不利的局面下,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集合起来作战。

而最早的那一批魏武卒,他们在得到了土地、地位,确实是达到了富裕,但也因为此,他们更加的惜命,所以如今已经拥有了一切,只想享清福,所以一有时局不利,就想着乘机逃跑。即便是有一些不计较利益,单纯想为国效力的老魏武卒,其实也是有心无力了,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们这部分人的战斗力也是大不如前了。

制度的实施一般是依国情而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吴起早期的魏武卒奖励制度,它只适用于早期的魏国国情,到了后来它就逐渐不实用了,应该改革了,但魏国却依旧是老一套思维,这也导致魏武卒逐渐走下历史舞台。

任何精锐部队的成立,其实都离不开国家硬实力的支持,魏武卒的强大主要还是依赖魏国强大的国家实力。

魏武卒的建设成本太高,从选拔、训练、装备,最后到奖励这些都是需要高额的成本费用的。

比如装备需要最好的弓弩、最锋利的铁剑、最坚固的铁盾,而铁器在当时还是很稀有的;又比如奖励,仅成为魏武卒就奖励上百亩土地,而立了功还要对其家属和子女给予重赏。

魏国由于变法,加上统治者知人善用,这让魏国成为战国七雄中最早称霸的那一个,魏国的国力相当强盛,所以它是完全有能力负担的起建立一支魏武卒的。

魏武卒其实相当于西欧的罗马军团,但罗马军团是全帝国支撑的,而魏国在刚开始也是能够支撑的,足以见其国力强盛。

但后来魏国对外战争不断失败,国力损耗相当严重,魏国已经没有足够能力再去打造一支装备精良的魏武卒了,因为成本实在太过于高昂了。

即便是魏国下血本,倾全国之力再次打造,但这也依旧需要重新训练、培养周期等一系列时间成本,短时期内是完全不可能的。

但被魏国得罪的国家是不会给魏国这个机会的,尤其是秦国,在后来将魏国打的丝毫没有喘息之机,在伊阙之战中在战神白起的带领下,更是打的魏国元气大伤。

魏武卒的衰落是多方面的,但这些原因都可以终结于一点,那就是统治者。

魏武卒其实是一支典型的职业军队范例,他脱离了周时期原有的等级体系,是国君直属军事力量的精锐,魏国国君的直接决策正确与否,都会影响到这支军队。

假若后来的魏国国君不自负强大,调整下战略,不再犯那些没必要的失误,魏国的国力或许就不会受损这么严重。

又或许国君能够知人善用,多发掘吴起式的人才,不仅能够让魏武卒军纪一直严明下去,而且即使是后来魏武卒制度弊端出现,也是能够及时制止。

例如魏武卒奖励制度涉及家人儿女,使得其后代个个成为了不怎么拼搏努力的富家子弟,后来秦国统治者看到这个劣势,对于自己的大秦锐士,施行的是一世制,上辈取得的功绩不能世袭,后代想要享受优厚待遇还得自己去争取。

但魏国国君自魏文侯之后,一代不如一代,不仅做不到知人善用、遏制体制弊端,还一味的向外输送人才,商鞅、孙膑、张仪、犀首、范雎,再加上自己魏国公族公子卬、魏章等等,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魏国国君种种昏招,导致魏武卒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让吴起锻造出的这支特种部队在之后迅速衰落,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