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秦40多万赵军被灭 秦国为何消灭不了赵国

今天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赵国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看一看。长平之战秦军消灭45万赵军,为何不能灭亡赵国?为何38年后才灭赵。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算得上是秦国与赵国之间的战略大决战,双方投入总兵力近百万人,动员的后勤民力更是不计其数,以当时秦赵两国的规模来看,总人口在数百万的级别,长平之战已经是冷兵器时代战争规模的天花板。

在此战中,秦将白起率领的秦军俘虏了40余万赵军,除了240余名年龄较小的赵军被释放,其余40万赵军全部被坑杀,再加上赵军在白起挂帅之前的损耗,赵国此战损失军队45万人,这几乎是赵军的倾国之兵了,也是赵国绝对的主力。

名将白起

当时的赵国除了北方防备匈奴的边军之外,国内已无军队,即便如此,秦国仍然不能灭亡赵国,这是因为在对赵国的战略上,秦国内部在战略上发生了分歧,以秦昭襄王、范雎为首的主和派认为:秦国在长平之战中损耗巨大,需要休整,无力继续灭亡赵国,只要接受赵国的割地求和就行。

以秦将白起为首的主战派认为:应该在长平之战后突袭赵国都城邯郸,趁热打铁,一举灭亡赵国。

最终秦昭襄王决定不要急于灭亡赵国,接受赵国的割地求和,暂时休整,并拒绝了白起趁胜灭亡赵国的建议。

随后不久,形势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原本准备割地求和的赵国,居然反悔了,赵孝成王不愿意割地求和,赵国这一操作直接让秦国傻眼了,秦昭襄王恼羞成怒,立即派出军队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这便是历史上的邯郸保卫战。

赵国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有一个叫虞卿的大臣认为割地求和无法满足秦国的欲望,继续割地会让赵国灭亡,不如把城池献给齐国,共同抵抗秦军,同时赵国积极联络魏国与楚国,并派出平原君赵胜出使魏、楚两国,平原君成功地搬来了魏、楚两国的军队,并在邯郸城下击败了秦军。

那么问题来了,赵国45万主力军队都被消灭了,为何秦国无法灭亡赵国呢?

1、秦国失去了灭亡赵国的最佳时机。

秦国灭亡赵国的最好时机就是在长平之战后马不停蹄地攻向邯郸,趁赵国举国哀悼之际,围攻邯郸,此时的赵国丧失了抵抗秦军的信心,同时魏、楚、齐国的援军未到,这是绝佳的灭赵时机,可惜被秦昭襄王浪费了。

白起的建议是正确的,在长平之战后立即发动灭亡赵国的战争,赵国没有喘息的时机,也没有联合其他诸侯国的时间,更为重要的是,就连赵国自己的边军也无法在短时间赶到邯郸城,当时的邯郸城就是一座没有军队的城池。

长平之战

从长平之战战场到赵国都城邯郸有240公里,秦军马不停蹄的话只需要4~6天就能到达邯郸城,这个时间与速度,赵国没有可能等来援军,只能孤身对抗秦军,秦军就算围城不攻或者围点打援,邯郸城也很难守住,毕竟赵国已经没有粮食了,而其他诸侯国想要派援军至少也得花费2~3月时间,赵国根本等不起。

秦昭襄王与赵国议和的决定,给了赵国喘息的时间,一面让赵国有时间组织防御,调动本国军队赶赴邯郸,一面让赵国联络魏国、楚国、齐国,平原君真的搬来了援军,邯郸城下的秦军三面受敌,不得不败退,邯郸之战是秦国在长平之战后遭遇的最大失败。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秦国一旦失去了灭亡赵国的最佳时机,就没有机会能灭亡赵国了,这一等就是38年,直到秦始皇25年才灭亡赵国。

2、秦昭襄王从战略角度考虑认为灭赵的时机不成熟。

从秦昭襄王的角度出发来考虑这个问题,你就会明白,秦昭襄王早期的秦国对外战争打得很盲目,甚至有越过其他诸侯国攻击较远的诸侯国的例子,这是一种很不成熟的战略,就算打下了别国的土地,也是一块飞地,也守不住。

直到范雎的出现,秦昭襄王才理解了远交近攻战略的正确性,所谓的远交近攻指的是对于离秦国远的诸侯国,秦国尽管结交保持良好关系,对于离秦国近的诸侯国,秦国可以攻击,并抢夺对方的城池与土地。

秦昭襄王最大的政治理想就是不断扩大秦国的城池与土地,很难说他有统一整个天下的野心,从秦昭襄王一生的事迹来看,秦昭襄王没有能力,也没有统一天下的战略,当时的秦国国力也就比任意一个诸侯国强一些,但是并没有达到辗压对方的状态。

长平之战前后局势图

灭亡一个国家虽然能获取较多的土地与城池,但也会引发对方最激烈的对抗,邯郸保卫战就是例子,当秦军围攻邯郸城时,整个赵国上下同仇敌忾、团结一致、舍身忘死,给予秦国致命一击,最终让秦军见识到赵军的拼命与意志。

灭亡赵国之战,同时也会促成关东六国合纵抗秦的政治联盟,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秦国灭亡赵国的战争尽早会落到其他诸侯国头上,其他诸侯国就算再傻,也不得不考虑秦国的切身威胁,更为重要的是:秦国灭赵,会打破现有的政治格局,会让秦国越来越强,东方六国越来越弱,对于东方六国来说,这是唯一能阻上秦国继续强大的原因。

所以在长平之战中,东方五国可以不帮赵国,因为没有切身威胁,但是到了秦国灭赵的战争,东方五国再不帮赵国就没了,赵国一旦灭亡,东方五国再合纵也没有什么意义了,照样无法阻止秦国。

这个道理东方六国懂,秦昭襄王也懂,秦昭襄王只想默默地扩大城池与土地,不想引发东方六国激烈的对抗,秦昭襄王需要的是一种温水煮青蛙般慢慢忽悠六国,再等待时机继续强大,否则以秦昭襄王的英明,不会看不到白起提出灭亡赵国的战略正确。

3、秦国没有想到赵国居然敢违背盟约。

秦昭襄王答应赵国议和的条件是:赵国割让六座城池给秦国,韩国割让一座城池给秦国,秦国赵弱,秦国又在长平之战坑杀40余万赵军,秦国没有理由认为赵国会违背。

但是赵国偏偏敢不割让城池给秦国,秦国一惯强势,不断通过战争获取其他诸侯国的城池,很少有违抗的,正是这种自信让秦国失算了,秦国根本没有想到赵国敢不割让城池。

赵国既然敢不割让城池给秦国,当然也做好了面对秦军攻击的准备,赵国的准备一方面是调动自己的边军,同时起用名将廉颇守城,另一方面是向魏国和楚国求援,而且平原君赵胜成功地请到了两国的援军。

赵孝成王拒绝割让城池

这样一来,赵国就有信心来对抗秦国,反而是秦国不断失算,赵国拒绝割让城池后,秦国再次发动了战争,很明显这是一次仓促没有把握的战争,就算白起都认为时机已逝,不应该继续发动战争,但明显秦昭襄王为了所谓的面子,不顾一切地攻打赵国,先后调派数十万军队,结果损兵折将,也没有攻下邯郸城。

长平之战秦军坑杀40余万赵军主力,而邯郸之战却以秦国的失败而告终,为何直到38年后秦国才灭亡赵国呢?至少有三个理由:

1、战国形势发生了变化。

邯郸之战中,赵、魏、楚联合击败了秦军,给了东方六国莫大的信心,至少打破了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同时也让六国明白,想要制衡秦国,东方六国必须合纵。

邯郸之战结束一年后,周赧王担心秦国会对付自己,于是联合了燕国、楚国一起合纵攻秦,但被秦国先下手为强,俘虏了周赧王,灭亡了东周国。

邯郸之战结束十年后,也就是公元前247年,信陵君魏无忌联合五个诸侯国的联军合纵攻秦,在黄河以南大败秦国名将蒙骜,紧接着五国联军攻打函谷关,但秦军不敢出战,这是战国晚期最有威胁的一次合纵攻秦。

六国合纵经常打败秦国

正是因为秦国的强大,所以这个时候的东方六国经常联合起来共同抵御秦国,秦国虽强,但双拳难敌四手,一次对付五六个诸侯国也是力不从心,经常战败,别以为秦军攻无不克、战不无胜,在面对六国合纵之时,秦军败多胜少,这就是阻止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

2、秦国国君开始了更替。

邯郸之战结束六年后,秦昭襄王去世,他的次子安国君为秦昭襄王守孝一年,然后成为秦国新君,这便是秦孝文王,但是秦孝文王在位仅三天就因病去世了,于是他的儿子嬴子楚即位为王,这就是秦庄襄王,也就是秦始皇的父亲。

秦庄襄王在位仅三年,就因病去世了,年仅13岁嬴政即位为王,由于年龄太小,嬴政无法亲政,秦国国政由太后赵姬与丞相吕不韦把持,直到嬴政22岁实行冠礼后才亲政,此后秦始皇诛杀了嫪毐,罢免了吕不韦,才开始进行统一六国的战争。

秦庄襄王在位仅三年

从秦昭襄王去世之后,秦国就处于一个小范围的动荡期,主要是国君不长寿,在三年多的时间内,换了三任国君,国君不稳定,因此秦国统一天下的战略不能实行。

3、秦国统一天下的战略。

秦始皇进行统一天下的战争时,并没有把灭亡赵国放在第一位,而是把灭亡韩国放在第一位,根本原因就是韩国更弱,先灭亡弱国更有利于统一天下的战争,韩国一灭亡,秦国就开始对付赵国了。

看看地图就会明白,韩国的位置挡在秦国进入中原腹地的战略通道上,拿下韩国后,秦国可以攻击赵国、楚国、魏国、齐国,所以灭亡韩国是第一个,紧接着就是赵国,赵国是秦国北上的通道,灭赵后可灭亡燕国。

当时的赵国还有名将李牧,王翦用了离间计使得赵国杀死李牧,秦国才得以灭亡赵国,如果李牧不死,秦国想要灭亡赵国没那么容易,至少让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时间延长2~3年,这都是秦国统一天下的战略决定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