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灭亡后东吴为何还能坚持十七年之久 还有归功于此人的坚守

很多人都不了解东吴坚守十几年的事情,接下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欣赏。

甘露五年(公元260年),曹髦被司马昭的手下弑杀。紧接着,司马昭另立曹奂为帝,这意味着曹魏的大权已经被司马懿家族彻底控制了。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司马昭发动灭蜀汉之战,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等分东、中、西三路进攻蜀国。虽然姜维竭力抵抗,但是邓艾兵临成都,迫使后主刘禅放弃了抵抗,这意味着蜀汉的正式灭亡。

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266年2月8日),曹魏皇帝曹奂禅位于司马炎,改元泰始,是为晋武帝。曹魏灭亡,西晋开始。由此,在蜀汉、曹魏相继灭亡之后,东吴自然成为西晋的眼中钉和肉中刺。可是,在蜀汉灭亡之后,东吴却坚持了17年之久,也即直到公元280年才被西晋消灭。对此,在笔者看来,东吴之所以能坚持这么久,离不开陆抗这位名将的坚守。

陆抗(226年-274年),字幼节,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吴国丞相陆逊次子。建兴元年(252年),孙权去世,孙亮继位,拜陆抗为奋威将军。永安二年(259年),陆抗被拜为镇军将军,镇守西陵(今湖北宜昌西北),负责从关羽濑到白帝城段的防御。元兴元年(264年),孙皓继位,加陆抗为镇军大将军,领益州牧。在公元264年,蜀汉已经灭亡,这意味着东吴需要独自抗衡司马氏了。

在此基础上,陆抗长期镇守东吴边境,也即正是因为陆抗这位名将的存在,促使西晋大军对于东吴的进攻没有取得较大的战果。就陆抗的父亲陆逊来说,在夷陵之战中大破刘备亲自率领的蜀汉大军,奠定了自己在汉末三国时期的名将地位。与此相对应的是,就陆逊的次子陆抗来说,也有一场成名之战,这就是重创西晋大军的“西陵之战”。

凤凰元年(272年)九月,昭武将军、西陵督步阐背叛东吴,归降西晋。对此,晋武帝司马炎册封步阐为都督西陵诸军事、卫将军。西陵,主要指今湖北省宜昌市一带,宜昌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长江上游与中游的结合部、鄂西武陵山脉和秦巴山脉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上控巴蜀,下引荆襄”。因此,西陵这座重镇一旦被西晋长期占据的话,那么东吴的长江防线将被撕裂,而如果长江防线没有起到效果的话,东吴的灭亡只是时间上的早晚问题了。

因此,在得知步阐叛变的消息后,陆抗急遣将军左奕、吾彦、蔡贡等部进围西陵。当然,西晋也非常重视这座城池,命车骑将军羊祜率步兵5万进攻江陵(今属湖北),以此救援步阐。在西陵之战中,西晋前后投入了8万大军,而就陆抗来说,手中则只有3万兵马,这注定是一场兵力悬殊的战役。

当初,江陵平坦广宽,道路通畅。陆抗任命江陵督张咸作大堰以阻水,用以水淹敌军。与此同时,西晋大军则准备进攻陆抗,以此帮助步阐解围。对此,陆抗命令吴军反击,矢石雨下,晋军大败。公元272年十二月,陆抗转兵攻克西陵,俘杀步阐及其部属数十人,皆诛三族,其余胁从者数万皆赦之。

陈寿在《三国志》中记载:自此以下,所请赦者数万口。脩治城围,东还乐乡,貌无矜色,谦冲如常,故得将士欢心。

在西陵之战中,陆抗用次要兵力牵制晋军主力,用主力围城打援,终于击败晋军,攻克西陵。在此基础上,陆抗这位名将虽立大功,却“貌无矜色,谦冲如常,故得将士欢心”。因功加拜都护。凤凰二年(273年)三月,陆抗被拜为大司马、荆州牧。在汉末三国时期,大司马的地位在大将军,可以说是武将的最高官职了,比如曹仁曾担任曹魏大司马,蒋琬曾担任蜀汉大司马。因此,在官职上,陆抗完全不输自己的父亲陆逊。

最后,凤凰三年(274年),晋武帝复任王濬为益州刺史,命其在巴蜀大量建造战船,训练水军。由此,非常明显的是,西晋这是在为消灭东吴精心准备。对此,陆抗这位大臣自然非常忧虑,所以希望东吴皇帝孙皓可以加强西陵等地的防守。但是,非常可惜的是,孙皓对此置之不理,如同蜀汉灭亡前夕的刘禅一样,没有听从姜维加强汉中防守的建议。同年秋天,陆抗病逝。在陆抗去世后,陆晏与陆景、陆玄、陆机、陆云分领陆抗之兵。不过,对于陆抗的几个儿子来说,作为武将的能力相对平庸,无法顶替陆抗。更为关键的是,陆抗死后,吴国再无良将。

公元279年,晋军开始发动灭吴之战,20万晋军直扑东吴,沿江东下,直捣吴军都城建业。由于晋武帝准备充分,时机恰当,战略正确,前后仅用了四个多月,便夺取了灭吴战争的全部胜利。在没有陆抗这样的良将的背景下,孙皓于公元280年向西晋归降,这意味着东吴的正式灭亡。总的来说,陆抗可以说是东吴最后的名将,也即陆抗在东吴的地位,可以类比姜维在蜀汉的作用。在陆抗去世六年后,吴国正式灭亡,促使三国时代彻底在公元280年画上了一个句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