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七步成诗成名之后 曹植的结局又是什么样的

今天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曹植和曹丕,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看一看。

如果你有一个机会穿越到三国时期,你会想要一个什么样的身份?是当个豪门巨子,感受政坛的波诡云谲;还是做个文人,尝尝乱世之中的难得风流;亦或是成为天才,留下对于时代的书写?如果这些,你都想,那在得知曹植的结局之后,你可能会改变这个想法。

曹植,至少他的名字于我们而言是不陌生的。他的一首《七步诗》,作为控诉兄弟相残的典型流传了几千年。一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让我们对这个才子生出不少同情。当然,被曹植控诉的曹丕也没少被指责。

当初曹操对曹植这个儿子确实寄予过厚望。"植",便是曹操希望他能种下希望,发展曹家的江山。曹植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也体现出曹操对他的重视。且曹家弟兄们每每应曹操之命写诗作文时,曹植也总是被表扬的那一个。

因为曹操的偏爱和曹植确有才华,一大群臣子便站在了曹植身后,支持曹操立他为储。这让本就才高气盛的曹植更加自信,甚至一度到了"膨胀"的地步。他对于父亲立储的看法,也从最初的一切随缘变成了主动去抢。

可后来事实证明,曹植早年所显露的天赋并非政治才华,而是文学能力。所以和兄长曹丕相比,曹植在政坛显得任性妄为,越来越无法让曹操满意。而曹操要选的是一位能拓展江山的继承人,曹植这样的显然不行。所以最终,长子曹丕便战胜了曹植,成为了继任者。

可曹操苦恼的问题解决了,曹丕和曹植兄弟俩的矛盾却没有就此化解。因为从小被父母捧在手心,曹植一直以来都有些恃才傲物。再加上站位的臣子们的支持和引导,他便没少和曹丕争抢,兄弟俩矛盾越来越深。故而当立储风波平定,曹丕成了赢家之后,曹丕自然要让总是在文学上压自己一头,还和自己抢王位的弟弟好好算算账。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逝世,曹丕继任丞相和魏王,并在同年受禅登基。随后,不仅当初选择站在曹植一侧的臣子们被曹丕清算,贬得贬、罚得罚,那些亲近曹植的其他曹家兄弟,以及曹丕觉得可能威胁到自己地位的兄弟,悉数被他断了从政之路。其中,曹植和同母兄弟曹彰,以及与自己交好的曹彪,都被排挤出京,在监国使者的监视下去往自己的封地。

此时曹植的母亲卞皇后虽还在都城,但父亲已逝,所以他并没有能够护住自己的后盾。再加上自身也没有可与曹丕叫板的军事或政治实力,曹植便只能服软。除了我们熟悉的《七步诗》,曹植还曾写下《野田黄雀行》和《封鄄城王》等,去控诉曹丕对自己的敌视或请求他"高抬贵手"。在曹丕连曹植和曹彰兄弟同行离京都不同意的时候,他还写下了名篇《赠白马王彪》。

可以说,去往封地的时候,那个原本意气风发的青年就已经是一个失去父母之爱和兄弟之情的忧郁之人。郁结,成了他后半生一直无法摆脱的梦魇。曾经他在邺城享受着家人的呵护,做着自己想成为的自在风雅的文人,随性地穿梭在繁华的都城或烂漫的花丛……但曹丕一让他去自己的封国,曹植曾有的这一切便没了。

对于曹丕如此不念手足之情,卞皇后曾多次向其表达不满。为了让儿子过得好一些,她还亲自为曹植争取封地。结果曹植的封地几经变更,反倒是离皇城越来越远。且这些封地不仅面积狭小,还十分贫瘠。有时候,封地的收入别说是对于曹植这种自幼娇生惯养的贵公子,就是给一般人家,都不够日常开销。

而在物质拮据的同时,曹植还要忍受精神上的痛苦。母亲在世却不能相见,兄弟情浓却无法交往,当初那些与兄弟、朋友和门人游玩、饮酒、作诗文的快乐时光也全然不复。

其实,如果曹植只是被谴去封地,那还不至于和亲人旧友就此分别。但曹丕在把他送去封地的基础上,还在他身边安插了监视他的使者。可以说,当时的曹植并不是一个自由的人,而是一个戴着无形镣铐的囚徒。

在曹植的文学作品之中,我们很容易感受到他的敏感和多情。所以也可以想象到,曹丕对待曹植的这些举措,给他内心带去的伤害并非是痛苦一层层的简单叠加,而是像在他心上压了一座不断"生长"的大山。

如果后世所说的曹植深爱甄妃一事也属实,那么曹植心中就还有一份爱而不得的痛苦。这份痛苦与他和曹丕的恩怨交叠,与自己的落魄处境交叠,那他心中的悲戚只会更甚。

而在曹丕之后即位的曹丕之子、曹植之侄曹睿,对待曹植这个伯父也是基本沿用了他父亲的那一套。可曹植一开始却对这个侄儿抱以厚望,以为侄子会理解自己,会给自己大显身手的机会。结果曹睿的疏远和打压,后来还是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太和六年(232),在都城之外"流浪"了近十年的曹植终于败给了心中的郁结,他受到的不公也随之消失。但他心上的枷锁,大抵也被他一起带着远去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