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夷陵之战和诸葛亮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知秀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夷陵之战是刘备和孙权之间的一次关键的战役,它也被列入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之一。在这次战役中,刘备被当时名不见经传的东吴将领陆逊所败。这一次战役,蜀汉和东吴两败俱伤。那么,当时作为蜀汉丞相的诸葛亮难道没有看到这场战役的危害吗?他为什么不去劝谏刘备呢?
一、刘备和孙权战争的起源。
在江陵之战时,东吴撕毁了和蜀汉的盟约,偷袭占领了蜀国所管辖的荆州。在这次战役中,吕蒙采取了装病麻痹关羽,白衣渡江偷袭对手,优待敌军家属瓦解军心,层层设伏穷追猛打的种种手段,全歼了关羽的大军,并擒杀了关羽。这使得东吴和蜀汉结下了深仇,不是用外交辞令可以化解的。
在孙权擒杀关羽前后,也预料到可能会和刘备兵戎相见。他为此在外交上做了准备,结好曹魏,一方面借助曹魏的力量,一方面希望能够将祸水引向曹魏。在袭取荆州前,孙权就偷偷向曹操投降,并结下姻亲。在袭取荆州的时候,孙权先向曹操写信,打着为曹操效力的名义要求讨伐关羽。在擒杀关羽之后,孙权又将关羽的首级送往曹操那里报捷,对外显示是受了曹操的指使杀了关羽。最后,孙权向曹操写信,推举曹操称帝,想要让刘备去讨伐篡汉的曹操。
但是,老奸巨猾的曹操并没有上孙权的当。他对孙权和刘备之间始终抱着坐山观虎斗的态度。孙权写密信要袭取荆州,还请曹操不要泄露机密,曹操则将密信一式两份,一封射进樊城曹仁的军中,一封则射进关羽的军营。在关羽得知孙权袭取荆州赶忙撤军时候,曹操下令前线的曹军不得追杀关羽。在得到孙权献来的关羽首级时,曹操用诸侯之礼厚葬之。至于最后,孙权劝曹操称帝,曹操则根本就置之不理。这使得孙权嫁祸之计不成,下一步蜀汉的战争矛头指向何方,就要看刘备的选择了。
刘备在丢失荆州后,也在进行着报仇的准备。不过,接下来发生的一些事件,耽搁了刘备的行动。曹操在不久后便病死了,接下来曹丕便篡汉建立了曹魏政权。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继续汉统,打起兴汉安刘的旗帜,刘备也随之称帝,建立了蜀汉政权。这样一来二去,等到刘备准备对外用兵的时候,已经是两年以后的事了。
二、刘备选择战争对象的理由。
本来在荆州丢失的时候,刘备报仇的对象就只有孙权一家。可是,当刘备称帝后,他面对的敌人变成了两家。孙权是背信弃义的夺取荆州,杀死了自己最得力的大将关羽,而曹丕则是篡汉建立了曹魏。这两家敌人应该选择哪一家,就成为了刘备面临的问题。
如果从当时刘备的军事准备来说,攻打曹丕是比较容易的。这是因为在夺取汉中后,刘备就已经开始了北伐秦川的准备。他派魏延防守汉中,而将张飞和马超都驻扎在北部方向上。他封马超为凉州牧,委任他夺取凉州的重任。在后方的建设上,刘备征发大批民夫,从成都到白水关,修筑四百多处馆所驿站,为北伐做准备。
因此,在军事部署上,刘备已经做好了准备。同时,刘备一直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如今曹丕篡汉,君父之仇,不共戴天。讨伐曹丕,出师有名。而且在出兵的过程中,由于曹丕刚刚篡汉,刘备还可以得到心怀汉室的百姓拥护。如果曹丕的统治稳定下来,一切就未可知了。
但是,刘备最后还是选择了讨伐孙权,刘备做出这样的选择无非是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为了建国立威。在失去了荆州之后,刘备的蜀汉已经成为三国中势力最小的国家。刘备建立蜀汉后,首先要建立蜀汉的威信。为了这个目的,刘备就要发动对外的战争,来显示自己的国力充沛。
二是为了关羽报仇。关羽是跟随刘备多年的老部下,对刘备忠心耿耿。他曾经拒绝了曹操的拉拢,千里走单骑回归刘备的手下。用当时人的评价就是,刘备和关羽“义为君臣,情同父子”,如果刘备不能为关羽报仇,会引发那些最忠心于他,跟随时间最久的部下们的不满。
三是难易程度和收获不同。如果兵出秦川,刘备就要面对曹魏和东吴的夹攻。当时东吴已经向曹魏称臣,如果刘备出兵秦川,蜀汉很可能会面对北有曹魏的抵抗,东有东吴的袭击,面对两个敌人。如果对东吴发动进攻,刘备就只需要面对东吴一个敌人。由于战场的限制,曹魏是无力对蜀军发动进攻的。而且当时吕蒙已死,刘备身经百战,对东吴剩下这些将领的能力十分了解。他有信心战胜东吴,取得胜利。
如果北出秦川,刘备即便是拿下关中,从地理位置和经济收获上,关中都不能和荆州相比。关中由于连年战乱,加上曹操迁移征调,已经是一片荒芜。就算是拿下秦川,也对蜀汉没有多少好处。荆州则不同,开发程度和地理环境要好得多。刘备认为自己在荆州的时候,对当地百姓多有恩德,也能够得到当地百姓的支持。
从以上这些原因出发,刘备选择了出兵东吴,发动了夷陵之战。
三、诸葛亮为何没有劝谏刘备。
虽然刘备对发动夷陵之战的考虑很周密,可是,他的考虑多是从战术的层面上出发,而不是从战略层面上出发的。他虽然考虑到,打败东吴,夺回荆州的可能性很大,但是,从战略上来说,蜀汉和东吴发动战争是根本错误的。
在当时曹魏一家独大,蜀汉和东吴弱小的情况下,只有两家联合起来,共抗曹魏,这才会有出路。刘备发动对东吴的战争,造成两个弱国自相残杀,最后不管是谁胜利,都会落得个两败俱伤的下场。这样,蜀汉和东吴只会更弱,而在旁边的曹魏则渔翁得利,越来越强。蜀汉和东吴被曹魏灭亡的命运就无法改变了。
那么,作为《隆中对》的制订者,作为蜀汉首屈一指的战略家,诸葛亮会看不到这一点吗?他当然能够看到这一点,而且从历史记载来看,诸葛亮还是反对这次战役的。可是,为什么在历史上没有看到诸葛亮劝阻刘备呢?
这是因为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是诸葛亮知道自己劝不住。诸葛亮在加入刘备阵营之后,刘备对他十分信任,委以重任。诸葛亮既管内政,又管外交,为刘备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刘备的阵营里,刘备已经将文官之首的位置留给了诸葛亮。
在军事行动上,刘备并不依赖诸葛亮。他先开始是自己亲力亲为,比如在博望坡火烧夏侯惇就是刘备的杰作。当时曹操的将领来攻打刘备,刘备轻蔑的说,你们来多少都不是我的对手,除非是曹操亲自来。
到了后来,刘备有了庞统、法正为谋主,就如同如虎添翼一般。在庞统、法正的协助下,刘备取得了夺取西川和汉中的胜利。诸葛亮心里知道,军事行动上,只有法正能够劝阻刘备。如今法正已死,刘备是不会听从自己的劝告的。因此他就不劝阻刘备了。
第二个原因是诸葛亮要顾全大局。诸葛亮的身份地位在蜀汉政权中是不一般的。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政局带来影响。所以说,诸葛亮即便是反对刘备的意见,他也不能明确的公开发表出来。
诸葛亮只能采取迂回的策略。他对东征不发表意见,就已经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刘备和诸葛亮两人都心知肚明。诸葛亮还默许赵云和黄权直接向刘备表示反对意见,刘备没有采纳他们的意见,这样诸葛亮也就已经做到仁至义尽了。
第三个原因是诸葛亮要避嫌。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在东吴为官,虽然刘备和孙权对他们兄弟都十分信任,但是人言可畏,不能不避嫌。诸葛瑾在当时还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写信劝阻刘备不要对东吴用兵。
在信中,诸葛瑾的意见基本和赵云、黄权的一致,可是,这样的空言对刘备有什么用处呢?东吴夺了刘备的地,杀了刘备亲如手足的大将,然后连一点表示都没有,仅仅光靠诸葛瑾的一封信就阻止得了刘备的报复吗?可以说,诸葛瑾的信,只会增加刘备的愤怒,坚定东征的信念。
诸葛亮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去劝阻刘备。他对刘备的劝阻只能对蜀汉政权造成更不利的后果。所以,由于上面的这些原因,诸葛亮就没有去出面劝阻刘备了。
结语:
在经过长期的准备后,刘备发动了对东吴的战役,这场战役后来因为发生的地点,被称为夷陵之战。在这场战役中,东吴的将领陆逊,采取先退一步,再进行反击的战术。他先退出山区,把几百里的山区让给刘备,让它成为刘备的负担。
然后,陆逊在夷陵地区坚守不战,一直把刘备拖得兵力疲惫沮丧,刘备也无计可施的状况。刘备为了避暑,将军队带入丛林地带扎营,被陆逊抓住机会,以火攻打败。蜀军损失惨重,多年积攒的军事实力毁于一旦,只有少部分兵力和刘备得以撤回。
因为夷陵之战的惨败,使得蜀汉政权陷入风雨飘摇之中,刘备也因此病死于白帝城。在临去世的时候,刘备托孤于诸葛亮。但是,由于蜀汉损失太大,虽然诸葛亮力挽狂澜,将蜀汉政权重新稳定下来,可也无力回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