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明朝宦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知秀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明太祖朱元璋,能够扫灭群雄,推翻强大的元朝,其超强的个人能力固然不容置疑。但朱元璋却有一个饱受逅病的心理特点:猜忌狐疑之心特别严重。他对手下的文臣武将,永远抱着一种不信任的基本态度,总认为他们包藏祸心,不怀好意。有三件事可以证明这一点。
一是朱元璋开国后大肆屠戮功臣,明朝开国六公二十八侯,几乎被他屠戮殆尽,仅仅胡惟庸和蓝玉“谋逆大罪”株连被杀的就多达三万多人。二是朱元璋设立臭名昭著的特务机构锦衣卫,采取各种手段窥测监视天下臣民。
三是他首次开启了重用宦官的恶劣传统。朱元璋登基之初,还是非常注重严格限制打压宦官势力的,他曾在宫中树立铁牌:“内臣不得干预政事”,告诫子子孙孙不可重用宦官,以免酿成“阉祸”。但由于他极度不信任朝中文武臣僚,最终还是不知不觉违背了自己的清规戒律,开始陆续把一些重要差事交给宦官去办,由此成为明朝皇帝重用宦官之起源。
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后,继承了朱元璋的体制,宦官势力在明朝迅速崛起。郑和成为明朝第一个走上台前执行重大外事活动的宦官,他带领远洋船队七下西洋,行程万里,扬威四海。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有朱棣那样的知人之明和驭人之才。
此后,明朝历代皇帝继续重用宦官,最终酿成了历史上极为酷烈的四次“阉祸”。王进、刘瑾、汪直、魏忠贤四个宦官,倚仗皇帝的宠信,无法无天胡作非为,大肆陷害忠良排除异己,徇情枉法中饱私囊,可谓无恶不作,丧尽天良。他们四个乱臣贼子给明朝造成的重创,实在不亚于四次大型跨国战争,让明朝伤筋动骨,元气大伤。因此有一种说法,认为明朝毁于宦官之手,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明朝灭亡之时,出现了文武百官大批投降李自成和清朝的丑剧。那些平日高车驷马、耀武扬威的达官显贵,为了保全自己的功名富贵和前程,毫无廉耻丧尽气节,丝毫不顾及生长于斯的明朝故国,向敌国屈膝投降,令人齿冷。
相比之下,那些平时被人鄙视的宦官们,表现反而比他们强得多,赢得后世一致好评。比如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凌晨,李自成大兵杀入京城。崇祯身边的文武百官一哄而散各奔前程,真正成了孤家寡人。司礼监秉笔宦官王承恩,却始终不离不弃紧随崇祯身边。崇祯一步步走上煤山寿皇亭自尽,王承恩也亦步亦趋,跟随崇祯自尽,忠烈之心感动千古。
早在崇祯十二年,司礼监掌印宦官曹化淳已经告老还乡。清朝建立后,曹化淳听说崇祯的墓地非常简陋,心中大为不忍,于是在顺治元年冒着掉脑袋的风险上书顺治,请求妥善营建崇祯陵寝,顺治帝颇为感动,答应了他的请求,崇祯的陵寝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修缮。
南明永历帝在位期间,有一个忠心耿耿的宦官庞天寿,为了挽救明朝付出了巨大努力。永历帝终年流亡手中毫无积蓄,连身边十营禁军的军饷都发不下来。庞天寿毫不犹豫慷慨解囊,倾家荡产拿出全部积蓄给禁军发放军饷,使得禁军得以维持下去。
庞天寿还利用自己和葡萄牙传教士的密切关系,跑到澳门与葡萄牙人谈判,费尽周折,促使葡萄牙人派出一支300人的火枪兵进入内地,配合南明军共同对抗清朝,在庞天寿努力下,这批葡萄牙人在桂林之战中大破清兵,立下大功。由此可见,世事无绝对,明朝皇帝宠信宦官虽然利大于弊,但客观而言,这几个宦官在危急时刻的表现还是值得赞许的,反而比那些手握大权的文武大员们要可靠的多。
参考资料:《明史》《南明史》《爝火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