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南唐的读者,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的南唐是十国中疆域最大的,也是一度实力最强的,可以说按照当时的局势而言,南唐是最有机会统一南方,和中原王朝划江而治的,南唐由李昪所建,他在位时期,实行了保境安民的策略,南唐国力大幅增强,这为他的儿子李璟扩张打下了基础。
相对来说李璟时期的南唐遇到了最好的时机,南方割据势力多有内乱发生,而南唐稳定,同时北方强势的中原王朝几经易主,李璟时期,后晋、后汉相继亡国,后周又被北宋所取代,在大的环境下,是有利于南唐扩张的,南唐是有机会做大的,甚至是入主中原的,可是李璟时期的南唐,上至君王,下至文臣武将,都不具备让南唐成为霸主的能力,只能是趁他国虚弱是强占些便宜而已。
南唐立国39年,李璟在位共18年,是在位最长的,南唐的国土在他在位时期也是最广的,可是他也是被后周达到,丢了淮南之地,被迫迁都,削去帝号的,他虽然被称为唐元宗,但那是得到北宋特许的,要不然他只是国主,可以说李昪死前已经给李璟留下了足够的基业了,只是李璟这个人并非乱世雄主,在位后期骄奢淫逸,不理朝政,让南唐浪费了大好机会。
而李璟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不能识人,乱世之中中庸之主想做一个守成之君是不可能的,因为外部环境不允许,南唐地处四战之地,除了扩张之外,没有其他存活的可能,但是一个帝王不能一个人就能治理好一个国家,那么一个成功的乱世帝王,必然要有认识志明,才能让国家越发强大,可是不巧的是,李璟不是这么一个人。
《南唐书.冯延巳传》延巳居柄仁,揣元宗不能察其奸,遂肆为大言,谓己之才略,经营天下有余,而人主躬览庶务,大臣备位,安足致理,元宗果谓然,悉委以政,凡是奏可而已。
《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景以冯延巳、常梦锡为翰林学士,冯延鲁为中书舍人,陈觉为枢密使,魏岑、查文徽为副使。梦锡直宣政殿,专掌密命,而延巳等皆以邪佞用事,吴人谓之「五鬼」。
冯延巳三度入相,备受李璟信任,包括在李璟后期,眼见对外战争屡屡不利,想要大力惩处朝堂的时候,冯延巳依然安然无恙,可以说李璟对他很信任,而冯延巳则抓住了李璟的心思,让李璟认为他有大才,冯延巳得以总揽大权。
同时和冯延巳一批被受李璟众人的人,那么在内治理国家,制定国策,在位执掌征伐,可事实证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在关键时刻坑了南唐,让南唐在大好局势前,错失机遇,最终只能成为中原王朝刀俎上的一块肉。
而这一却追溯到源头,都是一个识人不明的帝王,李璟无大才,虽说也有大志,但是事实情况是,这天下没有属于他的位置。君不明,臣不贤,这样的南唐,再多的机会放在他们面前都是无用的。
再来看看南唐扩张的过程,可以说没有一次是提前有准备,有规划的战争,都是趁对方陷入内乱去摘桃子的,而这样的结果就是,南唐的扩张不是国策的影响的,只是临时决定的。
《新五代史.闽世家》连重遇已杀曦......群臣皆莫敢议,乃掖硃文进升殿,率百官北面而臣之。文进以重遇判六军诸卫事,王氏子弟在福州者无少长皆杀之。
《南唐书.查文徽传》延政以建州建国称殷,而延义为其下所杀,拥立大将朱文进,元宗欲讨文进,文徽以为延政首乱,当先致讨。
南唐保大二年,即944年,位于南唐东南,和南唐相邻的闵国发生内乱,连重遇、朱文进弑杀其君王延羲,朱文进自立为君,闵国的地盘大致就是今天的福建省,其内乱从939年就开始了。
王延曦继位后,和王延政的矛盾越发尖锐,最终导致王延政在建州,即今福建省建瓯市,称帝建国,在王延政称帝前,两人之间就已攻伐不断了,闵国国力大损,这也让连重遇、朱文进的弑君行为相对容易,因为闵国百姓早已厌倦战乱了,在这个情况下,南唐大军南下,可以说,唐军一度成为了闵国百姓的救星。
《南唐书.查文徽传》建人厌王氏之乱,伐木开道迎我师,行次盖竹。遇建州兵至,又闻泉漳汀州皆归。延政恐惧,退保建阳。
李璟没有放弃这次机会,让查文徽率部征讨,而王延政也是谎称,唐军是自己搬来帮助自己平定内乱的,王延政得以快速击败叛军,恢复了闵国,而唐军攻入闵国境内后,也是得到了闵国百姓的支持,王延政也快速失败,南唐灭亡闵国。
到了这个时候,就能够看出南唐真的是缺乏准备的,扩张战争不是说单靠军队打赢就可以了,这牵涉到后期的经营,可是南唐啥都没准备,灭了闵国,之后该怎么办,李璟没有具体的诏令,一般来说,灭国战争之后,一定要安抚百姓,避免发生动乱,但是南唐没有这个意思。
《南唐书.查文徽传》诸军无纪律,杀掠不禁,民始失望。有叛志矣,元宗知而置不问。
攻下闵国后,李璟并未约束部队,或者说他也根本没有能力约束唐军,所以在打下闵国后,没有打算将闵国真正的划作唐国疆土,而是当做一个战利品补给点,唐军到处劫掠,而李璟不闻不问,基本上是放任状态,查文徽作为前线统帅,也没有制止,甚至是默许的状态,这就给南唐开了一个极其不好的头。
这让以后唐军出征时,给人的印象很不好,而且这也暴露出了南唐朝堂缺乏乱世中扩张称霸的能力,但凡有准备,也不会干出这些事情来,显然唐军灭闵就是来抢夺财富的,没有统治经营的意思,这样的国家如何割据称霸一方?
同时这样能说明李璟缺乏对前线将领的限制能力,武将拥有的自主权过大,这也是五代十国时期武将多有反叛的原因,有兵就是有话语权,李璟多少是想维持现状的前提下,去实现扩张。
《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景遂欲罢兵,而查文徽、陈觉等皆言:「仁达等余孽犹在,不若乘胜尽取之。」陈觉自言可不用尺兵致仁达等。
《南唐书.元宗本纪》以枢密使陈觉福建宜输使。使谕李弘义入朝。不克,觉擅发汀建抚信州兵趋福州。
这里的李仁达、李弘义指的应该是同一人,只是记载的名字不同,因为唐军在闵国内的胡作非为,导致了闵国势力并未完全臣服,李仁达就是其中之一,李璟想要罢兵,但是前线的将领,陈觉自诩可以不战而让李仁达归附,可是结果是啪啪打脸。
李仁达没理会陈觉,如果是一个正常的国家的话,这件事应该先上报朝廷,等待朝廷定夺,但是陈觉认为招降的事没办成,太丢面子,所以干脆矫诏,调动前线唐军攻打李仁达,同时周围的部队一看陈觉发兵了,也有加入陈觉行列的,而这就打乱了南唐的部署。
虽说陈觉的做法存在一定的合理性,毕竟南唐想要招降李仁达,而陈觉突然发兵征讨,的确可以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只是陈觉私自的行为让李璟作何感想,今天你可以矫诏征调兵力,明天你是不是可以调兵撺掇自己的皇位,同时李璟在如何愤怒,也无法避免一个现实,也就是前线战事再开,本来他是想罢兵的,结果李璟只能调集更多的军队去支援陈觉,话说到底谁是皇帝啊,李璟心里能不难受吗?
而陈觉引起的战事也让南唐错失了一个大好机会。
《南唐书.元宗本纪》(保大五年)契丹耶律德光以灭晋来告捷,且请会盟于境上。帝不从,遣工部郎中张易聘之,请命使者如长安修奉诸陵。契丹亦不从。
保大五年就是947年,契丹灭后晋,这是南唐趁机北上徐图中原的大好时机,当时的契丹尚未崛起到巅峰,所以他想要在中原站稳脚跟,势必要和其他割据势力谈好关系,而南唐作为南方最强大的国家,契丹还是表现出结盟诚意的,而李璟是直接否决了的,尤其是李璟还想派人去长安修奉诸陵,李璟的潜台词就是,我南唐要继承中原王朝的正统之位,可见李璟还是有些野心的,只是能力跟不上野心。
面对后晋被灭的大好时节,南唐主力却深陷南部战场,无力北顾,此时估计李璟的心里要骂娘了,可是那又如何,事实就是,你没能力令手下的人臣服,还要被下属调动。
但即便如此,机会仍然雨点般向南唐而来,可是南唐就是抓不住。后汉李守贞于河中反叛,南唐想要支援,可是行动太慢,后汉得以快速平定李守贞,唐军在江淮一线出击,得到消息后就撤军了,而后汉动荡的政局,再一次给了南唐机会,毕竟后汉国祚才四年,实在是太短了。
《南唐书.元宗本纪》保大七年。春正月。淮北盗起,以神卫都虞侯皇甫晖、将军张巒,萧处赟、监军散骑常侍张义方。帅师万人,出海泗招降,纳亳州蒙城镇,将咸师朗等以归......冬十月,我师度淮。攻正阳,败绩。
保大七年是后汉亡国的前一年,江淮之地的势力大多归附于南唐,此时南唐是准备北上图谋中原的,而且后汉已是摇摇欲坠,南唐再怎么说也是处于上升阶段的,虽然后汉是中原正统王朝,但是毕竟是刚从后晋接手江山不久,国力衰弱,可即便如此,南唐还是难有作为。
本来收复江淮之地的势力后,实力得到增强的南唐是扩张的好时机,但是唐军打到正阳县,今隶属于河南省驻马店市,还未远离南唐国境,也谈不上深入后汉境内,就打败了,再一次错失了入主中原的机会。
到了这个时候,老天还没放弃南唐,仍然给南唐机会,保大九年(951年),马楚境内发生内乱,马楚地盘及时今天的湖南省,和南唐相邻,夺取马楚可以快速扩充实力,所以说李璟是不会放过这次机会的。
《新五代史.南唐世家》九年秋,楚人囚希萼于衡山,立其弟希崇,附于景,楚国大乱。
《南唐书.元宗本纪》边镐出萍乡以讨楚乱。冬十月壬寅。武安留后马希崇请降。镐入潭州。
边镐率部相对容易地平定了楚国,南唐疆域此时扩张到最大,但凡李璟真的有点想干事的心,此时他应该知道,不能再犯灭闵国时的错误了,可尴尬的是,他还是管不了,兼并楚国的大好局势,南唐竟然没有一个人可以站出来维系,所有人只想着给自己捞好处,没有人会想着该如何处理灭楚后的问题。
《南唐书.冯延巳传》又不欲缘军于取资于国,以损其功,遣使于长沙,调兵赋,苛征暴敛。重失民心,言遂取长沙,尽据故楚地,周人亦伺衅而动。
《南唐书.边镐传》人心已离,镐柔而无断。日饭沙门希福。纪纲颓弛,不之问。
宰相冯延巳因为不想南唐国内承担此次唐军出征的军费,所以干脆很直接的从楚国百姓身上加征,这无异于极其楚人的反抗情绪啊,加上刘言趁势起兵,唐军很快就无法在楚国站稳脚跟了,败退回南唐境内,而作为前线主帅的边镐,则对冯延巳强征的行为不闻不问,表示和自己无关,而这就是南唐群臣的一个缩影。
我们可以从南唐表面上的扩张过程看出来,南唐疆域的扩张基于的并不是自身国力真正意义上的强大,而是因为周围各方势力自己内部出现问题,而南唐相对稳定,南唐是去捡便宜的,而在这个过程中,李璟没有表现出一个明君的基本素质,南唐群臣也大多是无能之人,对于南唐这个国家,对于李璟这个人也没有赤胆忠心,在老天给了那么多机会的前提下,仍然是眼睁睁的看着机会从自己的手里溜走,直到北方出现了强大的后周,周世宗三征南唐,把李璟直接打到,愿意自己削去帝号,这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多么的可耻,但李璟也怨不了别人,给你机会了,但是你不中用啊。
参考资料《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新五代史.闽世家》《南唐书.元宗本纪》《南唐书.查文徽传》《南唐书.冯延巳传》《南唐书.边镐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