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知道奕訢的故事吗?接下来知秀网小编为您讲解!
在清代有一位相当牛B的"王爷",他"串烧"咸丰、同治、光绪三朝。他的政治生涯极为坎垠,影响了后期清王朝的对外政策,是举足轻重的重量级人物。
道光十二年十一月,奕出生于紫禁城内启祥宫,其母静妃是科尔沁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在此之前,道光帝曾有过五个儿子,但皇长子奕纬,皇次子奕纲、皇三子奕继先后天折,所以奕虽为皇六子,却只有四哥奕詝、五哥奕諒两位兄长。宫中皇子的境遇与其生母地位有着重要关系。静妃为皇帝生过三个皇子(第二、三、六子),所以在诸妃中很有身份,奕三岁时,她已被晋为贵妃,在后宫中仅次于奕詝之母孝全成皇后。道光二十年孝全皇后去世后不久,静贵妃受命总摄六宫事,并抚育皇四子奕詝,地位相当于皇后,她的儿子奕在道光帝心目中的位置也可想而知。很多人甚至认为,道光帝不断提高静妃的地位,与欲立奕为继承人有很大关系。
从个人天赋而论,无论是读书习武还是思维口才奕都较四哥奕詝略胜一筹,他们的父皇心里对此也很清楚。然而这却使他在选择储君问题上增添了不少烦恼。按传统的立嗣制度,应以奕詝为皇太子,因为他既年龄居长,又系皇后所生,是地地道道的“嫡长子”,况且道光帝对死去的孝全成皇后感情很深,也很疼爱她所生的这个丿儿子。但是,比奕詝只小一岁的奕才智明显地高于四哥,而且其母妃的地位也已相当于后官之主,这就难免使道光帝在立谁为嗣的问题上犹豫不决。奕詝、奕二人渐渐长大,心中也都知道对方是自己将来继立为君的主要竞争者,但兄弟间的关系却十分融洽,因奕詝自幼便由静妃抚养,与六弟如同一母所生,感情亲密。
虽然如此,能否登上皇太子的宝座毕竟不是一件寻常小事,所以他们在暗自竟争,但并不像康熙朝朝一些皇子那样采用彼此倾轧、结党对抗的办法,而主要是通过千方百计地博得父皇赏识来战胜对手。清代笔记中中曾记典型的事例。一次,道光帝外出行围打猎,命二人随驾前往,以检验其骑射功夫的高低。奕弓马娴熟,所获猎物颇多,自然喜形于色,以为必获父皇赞赏。奕詝自知在骑射方面不及六弟,临行前向师傅杜受田问计。老谋深算的杜受田很善于揣摩道光帝心思,也知道自己的学生难以取胜,便向他面授机宜说:“阿哥至围场中但坐观他人骑射,万勿发一枪一矢,并当约束从人不得捕一生物。复命时上若问及,但对以时方春和、鸟兽孕育,不忍伤生命以干天和,且不欲以弓马一日之长与诸弟竞争也。阿哥以此对必能上契圣心。此一生荣枯关头,当切记勿忽也。”
奕詝依计而行果然奏效,道光帝认为他“真有人君之度”, 奕詝未发一箭竟击败了射猎取胜的奕诉。还有一次,道光帝派人到上书房传四阿哥、六阿哥“入对”,也就是让他们陈述对一些历史或现实问题的见解,实际上是一种考试。兄弟二人对此都很重视,分别向自己的师傅请教对策。奕师傅卓秉恬知道自己的学生无论是见识还是口才都占优势,所以告诉他,皇上如提出问题,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即可稳操胜券。而杜受田仍重施故技,嘱咐奕辷:“阿哥如条陈时政,知识万不如六爷。惟有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将不久于此位,阿哥惟伏地流涕,以表孺幕之诚而已。”
结果尽管奕讶对答如流、侃侃而谈,却仍被伏地流涕、一言不发的奕亡在父皇心中得了个“仁孝”的好感。
无论奕詝是否真的用上述“以拙破巧”之计取胜,道光二十六年六月他终于被父皇密立为储君。三十年正月,道光帝临终之际,召集亲信王公大臣至御前,命人将立储诏书从乾清官“正大光明”匾后取来,当众拆看。只见盛在黄色匣内的御笔朱渝共有两项内容,前一项是用满汉两体文字分别书写的“立皇四子奕詝为皇太子”;后一项只用汉文书写“皇六子奕封为亲王”。
自雍正朝创立秘密建储制度以来,这是第一次在传位诏书中既立明君又封亲王。由此也可以说明道光帝对奕确实十分看重,而史料中关于他几次测试二人谁更适合继位的记载也并非凭空虚构。只可惜奕在这场竞争中沦为失败者,距新君宝座只一步之遥,不然大清朝成丰以后的历史则可能是另一番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