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言官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言官一职为什么难做

大家好,这里是知秀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古代言官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自从秦始皇一统天下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盖五帝”,于是将“皇”和“帝”这两个人间最高的称呼结合起来作为自己的称号,此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莫不如此,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皇帝具有无上的权威,吃最好的,穿最好的,想干啥干啥,但在真实的历史上,皇帝其实是一个“高危职业”,纵观中国历史上的83个王朝,559位帝王,由于早殇、累于政事或沉溺淫乐,短寿的皇帝很多,平均寿命也就三十多岁,超过60岁的皇帝中屈指可数,而且皇帝们并不是想干啥就能干啥,大多数皇帝都被一种官监督着——言官。

言官也叫谏官,古代并称台谏,通称谏官,最早的谏官可以追溯到春秋初年齐桓公时期,到了秦汉时期,虽然没有专门的谏官机构,但依旧有大臣专门负责谏言,隋朝时期谏官的名称叫做納言,到了明朝时期,言官的权力可以说是达到了顶峰,有时候皇帝都无可奈何,这也就导致了言官的命运——皇帝不待见,因为这些言官一说话就是指责皇帝的过失,群臣不喜欢,做臣子的从小被灌输天地君亲师,大部分官员都是唯皇帝马首是瞻,这些言官才不管你三七二十一,只要皇帝做得不对,他们就敢直言进谏,而且这些言官们,从来都不结党营私。

看似风光的言官们其实也有自己的苦衷,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言官很风光,可以斥责皇帝和百官,肃清吏治,但他们毕竟不是神,偶尔也会犯点小错误,这些小错误在别的官员身上可能无伤大雅,但在言官们身上就了不得了,文武百官们本着“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态度要求言官们洁身自好,所以言官很难做,有时候一张嘴就会被皇帝和群臣口诛笔伐,下狱的话还好,要是事情严重可能直接就人头落地了,所以这些言官们每日上朝以前都会和家人告别。

在众多朝代中,明朝言官是最有意思的,按照《明史》记载:都御史,职专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凡大臣奸邪、小人构党、作威福乱政者,劾。凡百官猥茸贪冒坏官纪者,劾。凡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成宪、希进用者,劾。遇朝觐、考察,同吏部司贤否陟黜。大狱重囚会鞫于外朝,偕刑部、大理谳平之。其奉敕内地,拊循外地,各专其敕行事。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这言官的职能堪比现在的纪检委,他们有权利弹劾皇帝和百官们的各种违法和犯罪行为。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言官们是“骂人一时爽,一直骂人一直爽”,明朝这些言官们从朱元璋开始就和皇帝死磕,一直到明朝灭亡他们也没改变这种毛病,仿佛他们的一生就是和皇帝死磕,但真实的历史上,明朝言官们的职责可就多了,第一,规谏皇帝补阙拾遗,第二,稽查六部百司,考核他们的业务执行情况,第三,敕书下达宣发,大事需要审核回复上奏皇帝,小事也要给事中署名表示已经审核再颁布,如果敕书文字有问题,有错误,就要六科给事中打回去重写。而内外大臣上奏的奏章,下发的奏疏,都需要六科给事中抄录文件原文,再审核署名交给相关部门,纠正他们奏章公文之中的错误。

明朝的言官们虽然职责很厉害但他们并不能左右皇帝的想法,所有的奏章经过流程交给皇帝批阅后,在下发过程中还需要内阁拟票通过不,如果通不过则会退给皇帝重新批阅直至内阁通过。等到最后这些奏章都通过后,言官们会审阅其中是否还有错误的地方,是否符合规范,才能呈送给相关部门,所以我们得出个结论,明朝言官其实也很忙,并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皇帝抬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