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武姜。
武姜,是申侯之女,她嫁给了一位十分有能力的国君,即郑武公。我们在春秋时期的文献中,经常会见到名字带有“姜”字的女性,这个字表明她的娘家姓姜,另外一个字,则大多是他夫君的谥号。
郑国夫人产子,本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然而,因古代人的封建迷信思想作祟,这桩喜事被蒙上了一层阴影。武姜生产的时候遇到了难产的情况,胎位不正,胎儿的脚先出来。女人难产是一件很受罪的事,即使以现代的医疗条件而言,遇到难产的孕妇都可能会有生命危险,更何况是春秋时期了。那个时代并没有剖腹产,所以,在这样的关键时刻,作为母亲只能忍受痛苦。
对武姜而言,她恨这个孩子的理由,不仅因为难产给她造成了巨大的身体痛苦,还因为封建迷信思想对她的思想造成了消极的影响。封建迷信思想在现在看来,是不可取的,然而,在春秋时期,却是主流思想,古人无法解释难产这种自然的生理现象,而会主观臆断地产生排斥的心理。脚先出来的孩子会被称为“寤生”,就是倒着生的意思,不仅如此,难产的孩子还会被人们扣上“不吉不孝之子”的帽子。
寤生出生时的难产事件,在他和母亲之间形成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武姜的厌恶之情油然而生,让母子之间的感情产生了隔阂。
如果没有对比的话,人与之间的隔阂和恨意,就不会那么强烈。武姜又怀孕了,而这一次的生产十分顺利,产下的儿子也是唇红齿白,十分可爱,不像寤生那样,呱呱坠地之时就瞪着大眼珠子,怪吓人的。正因如此,武姜格外宠爱小儿子姬段。
武姜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要为自己的小儿子姬段争取更多的利益。她“亟请于武公”,屡次向丈夫请求立姬段为太子。这在春秋时期是违背“礼法”的行为,上一个违背“礼法”、废长立幼的人就是周幽王,有他的事例作为前车之鉴,郑武公哪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倘若贸然行事,必会造成郑国的动荡不安,自己的称霸事业也会付之东流。郑武公是英明的人,每当武姜和他提起此事,他都果断地拒绝了。最终,寤生被立为太子。他即位后,是为郑庄公。
武姜和郑庄公,这母子二人自此更是离心离德、渐行渐远了。面对着无法挽回的局势,武姜仍旧不甘心,她一而再再而三地为小儿子姬段索取封邑。
首先,武姜索要的是,郑国的战略要地“制”。此地是严峻险要的边境要塞。本来虢国据守在“制”,但因虢公不修道德,所以被郑国灭掉了。郑庄公拒绝母亲索取的理由是,让姬段去这么危险的地方实在是不妥。郑庄公又表示,如果索要其他地方,他都可以同意。
结果,武姜又为姬段索要“京”。“京”是郑国最重要的封邑,因为它是郑国的重要经济来源。此时许多大臣都表示反对,但郑庄公认为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之前已经许诺了,那么就不能反悔。于是将“京”给了姬段。
自此,姬段自称“京城大叔”,修整城池的规模眼看就要超越郑国都城了。此时的姬段,俨然与郑庄公形成了“二王并立”的对立局面。
一般来说,解读这段历史之后,人们会得出两个不同的结论:第一个是郑庄公确实既孝顺母亲,又关爱弟弟,他一直以包容之心对待他们,直到姬段大肆“作死”,他才忍无可忍;第二种是郑庄公其实是一个心机极深的谋略家,他故意放任自己的母亲和弟弟,其目的就是纵容此二人的谋反之心,最终让自己动手除掉他们的行为名正言顺。
郑庄公此举,是真心实意也好,是心机设局也罢,我们暂且不谈。事已至此,母亲武姜应该是心满意足了,她宠爱的小儿子有了如此权势,她的偏爱之心暂时得到了满足。
然而,姬段却不知内情,以为哥哥郑庄公并没有什么本事,他产生了取而代之的想法。他借口修城池,将士兵聚集起来,准备偷袭郑国。武姜更是准备作为内应,打开城门迎接姬段的到来。郑庄公得知此事后,终于忍无可忍,决定动手先发制人。最终成功“克段于鄢”。
值得一提的是,郑庄公在作战期间,屡次可以痛下杀手除掉姬段,但最终选择了放他一条生路。
郑庄公把母亲武姜安置在城颍,并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说了狠话后,他又后悔了。便在颍考叔的建议下,挖了一条隧道,表示自己已经到了“黄泉”,并最终与母亲武姜相见,“遂为母子如初”,此事传为千古美谈。
这一幕出乎很多人的意料,甚至连武姜也没有预料到郑庄公竟然不计前嫌,原谅了自己。
无论此事是“亡羊补牢”,还是“粉饰太平”,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种美好的结局,承载了人们美好的愿望。由此可见,你所厌恶的事物,也会有对你有利的一面。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问题,世界自然会大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