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才为什么帮别国打自己母国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局面

很多人都不了解春秋战国的事情,接下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欣赏。

春秋战国时期,有着许许多多的诸侯国。它们也许是姬姓,也许是别的什么姓,总之它们都在为了名利和土地在互相征伐。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毕竟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更何况手握大权的各方诸侯呢?

那个时代还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游走在各个诸侯之间,或凭借口舌,或凭借别的,只要能受到诸侯的赏识,他们就能够至死不渝的跟着,哪怕是让他出兵攻打自己的母国也没事。

这种人如果放在现在,不说被打死,被人啐一口吐沫是难免的。然而在春秋战国时期,这种人可是十分吃香的。比如我们熟知的张仪、范雎等等。

而之所以会造成这种局面,都和那个时代的特殊环境密不可分。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们是破坏规则的先驱者

春秋战国时期,又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前者以周平王东迁为开端,后者以三家分晋为开端。无论是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期,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王室衰微,礼乐崩坏。

周王室因为各种缘故,所以越来越衰弱。而他衰弱的后果就是,他手下的诸侯们都不听他指挥了。你以为这就算完了?远远不止。

春秋时期,诸侯们搞了个春秋霸主,直接篡夺了周天子的的荣耀。到了战国时期,就连一些强大的卿大夫都能直接指挥周天子册封诸侯了。

不得不说,周天子做到这个份上,已经和没有差不多了。

而诸侯们的所作所为,可都被全国人民看着呢。毕竟。在周王室被秦国消灭之前,所有的诸侯王本质上都是周朝的臣子。

(既然诸侯们都开始违抗自己的老大了,那我们这些做臣子的帮别人打你也不过分吧)

有了诸侯们带头破坏游戏规则,其手底下的有才之士自然也是有样学样,哪里能得到重用去哪里。毕竟,一个榜样的力量可是无穷的,哪怕这不是一个特别好的榜样。

士为知己者死,遇到一个赏识自己的人不容易

说到士为知己者死,让我想到了苏秦。苏秦的故事大家想必都听过,其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更是令我们汗颜。然而又有谁知道,这位大名鼎鼎的纵横家,在其经历头悬梁,锥刺股的折磨,认为自己已经功法大成,欣然出山以后,依旧是接连碰壁呢?

在苏秦出山以后,接连游说周天子,秦惠文王,赵肃侯,结果一个人都不鸟他。直到他游说到了燕国,燕文侯也是过了一年才答应接见他。我估计主要是被他的诚意打动了,和他的才学无关。

苏秦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恒心铁柱磨成针吗?错,苏秦的故事告诉我们,遇到有人赏识,就赶紧从了吧,过了这个村可就没这个店了。

总而言之,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人都想要出名的时代环境下,如果遇到有诸侯赏识,那就是你的运气好。更多的有才之士,可能终身都无法被世人所熟知。毕竟,诸侯国就那么多,而想要出人头地的人可不少。

乱世之中,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的主题是“争”,战国的主题则是“战”,两者组合在一起,就是“战争”。而战争就意味着死亡。另外,春秋时期,卿大夫弑君现象可是屡有发生的。

在一个诸侯都可能有生命危险的时代里,更能激发人们对于生的渴望。而很多的能臣帮助别的国家攻打自己的母国,也仅仅是为了活命罢了。比如范雎。

范雎本是魏国人,一开始在魏国中大夫须贾门下做事。有一次,范雎跟着须贾到齐国去办事。也不知齐王是和范雎有仇,想要故意害他,还是齐王真的很赏识他。总之,齐王对范雎那是一个厚爱。

和范雎同行的须贾见了这种情形自然是很不乐意。范雎本来就是他的下属,齐王现在这么看好范雎,岂不是暗示自己的无能。于是,须贾出手了。

他一回到魏国,就和宰相魏齐说范雎通敌,出卖魏国机密,这才受到了齐王的赏识。魏齐一听,这还了得,于是就命人将范雎打了个半死。

随后,范雎装死逃过一劫,并说通守卫,这才有机会逃亡秦国。而范雎来到秦国以后,过得是顺风顺水,马上就得到了秦王的赏识。而范雎也没有令人失望,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为秦国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而这远交近攻思想的第一个目标,就是离秦国最近的韩、魏两国。

范雎前往秦国的做法有错吗?没错,他只是为了自保。

范雎提出“远交近攻”的思想使得魏国成为了秦国最先打击的对象有错吗?没错,既然秦国救下了范雎的命,范雎自然要为其出力。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总而言之,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极其混乱的年代。有时候,一些事就连诸侯自己都无法掌控,更何况这些本来在底层挣扎,渴望出人头地的士人呢?他们之所以如此渴望出人头地,又何尝不是想要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命运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