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清时期的历史上,经常出现顺天府、五城兵马司等官职称呼,大家对这些官职非常熟悉,但对着这些官职并不了解。例如顺天府尹,从表面来看,仅仅是一个地方官,实际权力并不大。其实,顺天府尹属于实权人物,一般来说,都是皇帝亲信或者信得过的官员。那么,顺天府尹到底下辖了多少军队,为何能够管理24个县呢?今天,知秀网小编就聊聊顺天府尹的故事。
顺天府尹的地位类似于宋朝的开封府尹,也就是管理王朝首都的官员。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以后,开始了大规模的北伐,把元朝势力赶回了北方草原。起初,明朝的首都在南京,被称为应天府。但是到了燕王朱棣称帝以后,明朝的首都从南京迁移到了北京,北京被称为顺天府。明朝在名义上拥有两个首都,因此出现了顺天府和应天府同时存在的情况。
此外,明朝同时保留了北直隶和南直隶。在明朝统治时期,顺天府的管辖区并不大,除了负责京城治安以外,仅仅管理了宛平县和大兴县。到了清朝入关以后,清朝沿用了明朝的一系列规定,不过,由于南京地位的下降,南直隶和应天府都已经撤销。顺天府继续保留,但是管辖区迅速扩大。明朝的顺天府仅仅管理2个县,清朝的顺天府,则管理通、三、武、宝、蓟、香、宁、霸、保、文、大、固、永、东、大、宛、涿、良、房、昌、顺、密、怀、平等24个县,基本上属于小一号的封疆大吏。
我们看一下顺天府尹的品级,按照朝廷的制度,知府大人一般是从四品或者正五品官。例如开封府、武昌府、苏州府等地的知府,属于从四品。至于许昌府、徐州府等地知府,则是正五品。按照省一级的官员品级,巡抚大人负责全省军政民财各方面的事务,属于全省的一把手。由于挂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或者礼部侍郎头衔,因此属于正二品或者从二品官。布政使负责全省的财政、民政、人事任免、经济建设等工作,属于常务副省级,品级为从二品。
至于按察使,则负责全省的刑狱、司法和治安,属于正三品官。在影视剧《雍正王朝》中,江苏按察使底气十足的说:“我是朝廷三品大员,你们谁敢动我?”请注意,顺天府尹也是正三品官,比一般的知府高了两三个等级,比地方上的道台还高一级,与省级按察使平级。在皇帝和朝廷大佬们的心中,顺天府尹甚至比布政使、按察使的地位都高,基本上与巡抚平级。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们再看看顺天府尹的管辖区。顺天府尹管理了京城周围的24个县,换而言之,这24个县的所有事务,由顺天府尹负责。24个县相当于现在的两三个地级市,面积并不算小。在名义上,这24个县在直隶总督的管理之下。但是在实际管理中,顺天府尹负责代管这24个县,而且顺天府尹直接向朝廷负责,不受直隶总督的管理。
顺天府尹在自己管辖区内下达的命令,不需要经过直隶总督的同意。从这个角度来说,顺天府尹其实属于一个缩小版的巡抚。巡抚在工作中,还有提督、布政使、按察使等官员的制约,顺天府尹则根本没有这个问题。此外,顺天府尹还需要负责京城周围的治安,责任非常重大。一般来说,能够担任顺天府尹的官员,基本上都是皇帝直接选拔或者皇帝同意的。否则,这么重要的岗位不可能不进行审核。请注意,顺天府尹也有拱卫京城安全的责任。
在清朝统治时期,京城的防务由九门提督负责,九门提督属于一品高官,管理着八旗步军营和巡捕五营,总计3万多人马。此外,京城内还驻扎了京营八旗,属于清朝精锐的野战机动部队,类似于影视剧中的丰台大营、西山锐健营。作为皇帝,当然不会把所有的武装力量安排到一个机构,因为这样的风险太大。
因此,皇帝把京城的治安,交给了九门提督、五城兵马司和顺天府。顺天府尹可能是天下唯一能够直接调动军队的府尹,按照规定,顺天府下辖了六七千官兵,这些官兵负责训练和维持治安,战斗力并不强。不过,对于九门提督形成了一种制约。此外,五城兵马司,还负责管理部分官军。如果有官员想造反,必须同时控制京营八旗、九门提督、顺天府和五城兵马司。在派系林立、犬牙交错的清朝官场上,这是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即使是乾隆朝的宠臣和珅,也不可能同时管理这么多机构。
顺天府尹直接向皇帝负责,如果顺天府尹调任其他官职。一般来说,如果继续担任京官,肯定是六部侍郎。如果调任各地的地方官,最低也是一个省的布政使,直接调任巡抚也是有可能的。虽然顺天府尹位高权重,但顺天府尹下辖的那些知县非常命苦。清朝的知县一般都是七品官,最多就是从六品官。面对正三品的府尹大人,比自己高了六七级。此外,顺天府尹轻易不会更换,在权贵如云的京城,七品知县根本算不上什么。
因此,很多官员在吏部选官的时候,不愿意在京城周围担任地方官,甚至出现了“三生不幸,知县附郭;三生作恶,附郭省城;恶贯满盈,附郭京城”的说法。由此可见,京城周围的地方官非常尴尬。至于外地的知县们,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堪称是“土皇帝。”每次出门,鸣锣开道,衙役们排开了仪仗。对于各地的百姓来说,知县可能是自己见过的最高官员,出现了“破家知县,灭门知府”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