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死后朱元璋28天没有上朝,他为何不立储朱棣?

今天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朱元璋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看一看。

马皇后是朱元璋最看重的女人,所以朱元璋一登上皇位,就给马皇后吃了颗“定心丸”,册立 13 岁的朱标为皇太子,无论是从嫡子关系上,还是从感情伦理上,都是理所当然的。为了培养朱标,朱元璋聘请浙江名士宋濂等人为太子的老师,自己还不时地对朱标亲自开导,希望将朱标培养成合格的接班人。精心培养了 25 年之后,也就是在洪武二十五年( 1392 年), 38 岁的朱标从陕西视察回来后, 因风寒病逝 。 朱标不幸早逝,对于朱元璋来说是沉重的打击, 28 天没有上朝。

朱元璋面对的现实是不得不重新选择继承人。次子朱樉秦王虽然也是马皇后所生,但荒唐成性,是一摊扶不上墙的烂泥,没有朱标说情就被废了王号。周王朱橚、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宁王朱权都是有能力有野心,但马皇后所生的晋王表面残暴,违法乱纪,然而本质上是个胆小鬼。周王朱橚擅离封地让朱元璋大为恼火。鲁王朱檀为长命百岁,乱吃丹药。宁王朱权镇守边关手握重兵也善谋略,但还是文强武弱。而朱元璋的其他儿子不是为非作歹就是沉溺酒色,要不就是舞文弄墨、没有任何政治经验的艺术家。于是就剩下四子燕王朱棣了。要说朱棣应该算是一个合适的人选,那朱元璋为什么不传位给朱棣呢?

大明王朝建立之后,为了江山永固,朱元璋就立只有13岁的朱标为太子,而剩下的儿子都被封为藩王,让他们镇守边疆,我们可以将这样一种形式理解为分封制。不过朱元璋分封与西周和西汉不同,他分封的对象只有他自己的儿子。分封制起初目的就是为了在王都有难之时,各地的藩王可以前往支援。而朱元璋将自己的儿子立为藩王的目的,也就是为了巩固大明的江山。朱元璋曾在祖训中说过:朝廷中如果没有忠臣,奸臣当道,各地藩王可以举兵讨伐,“清君侧”。

朱元璋其实也是欣赏四子朱棣的,尤其是欣赏他的“武”,这也是朱允炆不具备的特殊优势。朱棣的才能不在朱元璋之下,而且尤其喜欢打仗,智谋过人,可谓一代“战神”。而此时的朱棣33岁,正当青春年少。论才能和胸襟,朱棣都胜过朱允炆。据说有一次,大家在宫里看赛马。朱元璋出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炆没有打仗经验,想出一句“雨打羊毛一片毡”。而朱棣却对出“日照龙鳞万点金”,气魄宏大,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

燕王朱棣就藩北平,以他为众藩王之首,与宁王、晋王、肃王、秦王等沿长城一线封国,为天子守边,抵御北方蒙古人的侵犯,号称塞王。其中燕王、晋王、秦王势力最强,多次奉诏攻打蒙古,即使傅友德、蓝玉这样的大将也要听塞王指挥。尤其是燕王朱棣,负有控制北部门户的重任,能够直接指挥的军队多达30万人,军中大小事自己裁决,只有天大的事才向朱元璋汇报。1390年,一场战斗使年仅30岁的朱棣威名远扬。那年元旦刚过,朱元璋命令燕王和晋王分兵合击,打垮元代丞相咬住、平章乃儿不花。

朱元璋没有选择朱棣最大可能就是因为朱棣不是马皇后所生,这个我们之前讲过。朱棣和朱元璋本是同类,雄才大略,各方面能力都比朱允炆杰出,也是适合当皇帝。但是,他血统却给他带来了大麻烦。据说朝鲜的一条史料足以说明朱棣母亲不是马皇后。1389年,朝鲜使臣权近等人在北平拜谒燕王,回国后写了一本《奉使录》。里面说,他到北京燕府去见燕王,可是很不凑巧,那天是农历七月十五日,是燕王母亲的忌日,燕王不见客人。马皇后是八月初十去世的,所以说朱棣不是马皇后亲生。嫡长子继承制在中国延续几千年,朱元璋跳不出这个框框,朱棣可能不是马皇后生的,所以朱元璋不会选朱棣接班。

其二是朱元璋自己已经打下了大明的江山,现在需要的是守江山的人,而不是打江山的人。朱棣跟自己的性格太过相似,适合打江山,却不适合守江山。其三是洪武四大案之后,大明王朝需要的是休养生息,需要一位人心所向的皇帝,而他所有的儿子都不适合。最后就是有一个关键人物,刘三吾。关于立储问题,朱元璋曾经召集群臣于东阁门议立太子之事。朱元璋说:“太子死了,皇长孙(朱允炆)年幼不懂事。治理国家必须选对人,我想让燕王接班怎么样?”此时翰林学士刘三吾头摇得像拨浪鼓:“立燕王绝对不行!如果立燕王,那么秦王、晋王怎么办?皇长孙朱允炆四海归心,大家都拥护他,您可以安心睡大觉。”

文官们拥护朱允炆,因为他是文人,是大孝子又是大好人,上台后能实行文明德化之治,而不是军事化的高压独裁。朱元璋的统治太过猛烈,官员暗地叫苦,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长久下去没人吃得消,国家客观上需要一位阴柔、仁爱的皇帝,让人民歇歇脚、喘口气。

朱元璋最后只能做出一个艰难决定那就是立16岁的朱允炆为皇太孙。这的决定自然让朱棣十分窝火,十分不服气。据说朱棣竟然用手拍拍皇长孙朱允炆的背,讥讽地说:“没想到我侄儿还能有今天的荣耀啊!”这一情景,恰好被朱元璋看见,厉声责问朱棣:怎敢对皇长孙如此无礼?朱允炆急忙打圆场,才没让朱棣十分难堪。立皇太孙的第二年,朱元璋还是担心朱允炆太文弱,压不住阵脚,管不住军队,于是开始大杀功臣,蓝玉、胡惟庸集团先后被清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