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飘摇的三国时代,群星闪耀,对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知秀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里最精彩的桥段,也绝对算得上三国历史的分水岭,此后刘备迅速发展自己的势力。曹操和孙权则在长江两岸长期对峙,互相攻守。赤壁之战后,曹操3次南征孙权,动用大量军队,却只能望江兴叹、无功而返!
第一次:公元212年-公元213年
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冬天,曹操回到北方后首先就是休养生息,之后曹操的重点在关中,从公元211年开始,曹操用2年的时间基本平定了关中地区。同时曹操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力,“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然后曹操开始对孙权用兵。
公元212年冬十月,曹操起兵号称四十万(一说十万),亲自南征孙权,孙权率军七万和曹操相抗。次年正月,曹军进至濡须口(今安徽巢县东南),攻破孙权设在江北的营寨,生擒其将公孙阳。孙权亲率军七万,前至濡须口抵御曹军。两军相持月余,曹操的水军作战失利。由于春雨瓢泼、江水上涨,曹操见难以取胜,遂撤军北还。
就是这次征孙权,曹操在看见吴军舟船军队严明整肃,不禁脱口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次征孙权,双方其实都没有赚到多少便宜,曹操俘虏了公孙阳,孙权也俘虏了3000曹操的水军。两军相持之下,孙权给曹操写了一封信:“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又附一张小纸条说:“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操对众人说:“孙权不会欺骗我。”于是撤回军队回去了。
第二次:公元214年
虽然征孙权无功而返,曹操还是加紧了争权夺利,公元213年五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公元214年五月,孙权率吕蒙、甘宁征讨皖城,虏获庐江太守朱光,获取人口数万。自此,孙权控制了江淮南部。作为回应,公元214年7月,曹操再次征孙权。这次征孙权,没有详细的记载,不过裴松之注引了一段傅幹反对曹操用兵的劝谏。
傅幹对曹操说:“治理天下有文与武两种方式,此前天下大乱,明公用武力已经十平其九。现在只剩下吴蜀,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不容易讨平。现在我们应该稳定内部统治,休养生息,兴办学校,靠文治来教化天下,等到一定程度,吴蜀自然会宾服。”曹操没有听从傅幹的建议,出兵无功而返。
第三次:公元216年-公元217年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冬,曹操进驻居巢,再攻濡须坞,又在丹阳煽动费栈等山越起事。次年,孙权派贺齐及陆逊平定费栈叛乱。和曹操对峙的时候,孙权与和吕蒙商议,准备伺机夺回荆州,于是积极备战。又命都尉徐详拜访曹操,请求归降,曹操同意修好,立誓重结为姻亲。
曹操这次征孙权,可能取得了一定的战果,但是也没有什么实际好处。唯一是孙权开始背离孙刘联盟,开始暗中和曹操取得联系,为日后袭杀关羽、夺取荆州开始做准备了。曹操则获得了孙权臣服、请降得虚名。
傅幹对曹操的建议其实分析的非常透彻,赤壁之战后,天下三分均势已然形成。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是很多人的共识。伐吴灭蜀不可一蹴而就,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曹丕篡位称帝后,也曾询问过贾诩应该先伐吴还是伐蜀,贾诩的回答和傅幹几乎一样。
曹操3次南征孙权,看上去声势浩大,也宣称取得了什么样的战果,然而实际上对于魏吴两国的态势,没有根本性的影响。三足鼎立的局面依然稳固,曹操的出兵不过是劳民伤财、穷兵黩武,不过曹操如果什么都不做似乎也说不过去,或许战略抉择上有所失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