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当初都能重用魏延 诸葛亮为何不好看魏延

对魏延和诸葛亮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知秀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魏延被刘备重用,而诸葛亮为什么却不看好他?

提到著名的“子午谷奇谋”,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们都不会感到陌生。这是蜀汉大将魏延在随同诸葛亮北伐时提出的著名军事构想。在《魏略》中,魏延向诸葛亮说:“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魏延请求领兵五千,从地势险要的子午岭赶到长安,随后与诸葛亮里应外合,占领关中西部。

魏延的这个计策虽然很有创意,可诸葛亮却十分干脆地拒绝了。这是诸葛亮不信任魏延的一个典型案例。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便着手筹备北伐事务。当时蜀汉阵营人才奇缺,可以使用的战将少之又少。一个人浑身是铁也打不出几个钉子,没办法,诸葛亮只得任用骁勇善战的魏延为前锋。但是,诸葛亮却始终不放心魏延。

那么,为什么诸葛亮不看好魏延呢?

关于诸葛亮和魏延的恩怨,史书和民间故事都有着许多记载和描写,人们反复谈论这件事情。

在《三国演义》中,当诸葛亮点起七星灯为自己续命的时候,魏延闯入营帐打翻了灯盏,导致武侯丧命。尽管这完全有可能是罗贯中杜撰的一个故事,但最少反映了魏延和诸葛亮之间的不睦。

诸葛亮带着有色眼镜看魏延,魏延自然对诸葛亮产生很多不满。

在诸葛亮看来,魏延文化程度低,虽然有一定的打仗经验,而缺乏系统的章法韬略。在蜀汉阵营甚至整个三国圈子,诸葛亮以学识渊博、善断能谋著称。他特别喜欢研习过兵家典籍、腹有韬略的那些人。比如在刘备眼中,“纸上谈兵”的马谡不可担当大任。而诸葛亮不以为然,他看好马谡的那套说辞,委以镇守街亭的重任。

从武勇过人的小卒子一路走来,魏延跟随刘备定广汉、克雒城、围成都,“以部曲随先主入蜀”,引起了刘备的关注,并得到赏识。

而要让诸葛亮激赏魏延,似乎没有可能。因为在诸葛亮眼中,魏延虽然勇猛,但却少智慧,是一个只能谨慎使用的人物。

魏延个性鲜明,这很让诸葛亮不舒服。“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成为魏延反复被人诟病的理由,也成为诸葛亮不能大胆放手的重要原因。

刘备刚刚占领汉中后,必须立即安排汉中守将。当时,大家普遍觉得张飞是最合适的人选,然而刘备却选择了魏延。有刘备的信任,魏延有点飘飘然,甚至口出狂言:“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妄言至此,谁心里都不会舒服。

性格就是命运,在诸葛亮看来,魏延为人粗俗而孤傲,是一个很难驾驭的人物。一旦战事吃紧,魏延剑走偏锋,就会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所以诸葛亮更偏爱的是赵云、姜维、廖化等这样兢兢业业、低调踏实的武将。

魏延孤高自矜,与人结怨,诸葛亮认为魏延必然招祸取咎,惹火烧身。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时候,魏延作为作战前锋。战事还没有完全拉开,诸葛亮生命垂危。在谋划身后之事时,诸葛亮与蜀汉大臣杨仪等人商定,让魏延做战略撤退时的断后总指挥。

诸葛亮去世,蜀汉犹如失去了定海神针。魏延和杨仪分别给刘禅上书,互诉对方谋反。形势一边倒,大家都认为魏延很不靠谱,魏延几乎成为孤家寡人,最后,杨仪在汉中杀了魏延。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或许闪射着智慧韬略。而作为统筹全局的主心骨,诸葛亮必须考量计划的可行性,对部队的战斗实力,夺取长安的路径,以及攻守后防做出全面衡量。

生性谨慎的诸葛亮绝不至于完全不听魏延的建议,他在斟酌之后,没有采纳魏延的意见。“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人不可能事事都顺着自己,魏延因此觉得自己怀才不遇。

与其说诸葛亮不看好魏延,还不如说魏延自己把自己逼上了死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