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秋时期(BC770~BC476)缺乏关于人口方面的文献资料,对于历史研究来说,我们提倡的是有一分资料说一分话,因此无法在没有任何史料记载的情况下妄下结论。
2.据推算,春秋初期诸侯国和周边不属于周王朝诸侯体系的“蛮夷”政权(如楚、吴、越、庸、白狄、赤狄、陆浑戎、山戎、孤竹、义渠、百越、巴、蜀、百濮等)共计大大小小上千个“国家”。这些国家或部落(部落联盟)多数属于早期城邦或酋邦的性质,一般以很小的城镇(邑、都邑)为中心,包括周边面积不大的农村,实行“国野制”,即将人口分为“国人”(国都和都邑内的人口,即城镇居民)和“野人”(国都和都邑外的人口,即农村居民,主要是农奴和少数民族居民等被统治人口)。
3.在这种情况下,人口是无法精确统计和计算的,直到战国时期(BC475~BC221)各国陆续开始“编户齐民”后才有较精确可信的人口统计。如果按平均每个政权或部落人口2万左右来推算,那么春秋时期总人口应该在2000万上下。
4.目前对春秋时期总人口的估算有以下几种观点:①袁祖亮估算春秋时期总人口不超过1300万,战国时期人口才达到2000万的规模;②王育民估计战国时期总人口有2000万,反推过来春秋前期人口只有1000万,后期达到2000万,即春秋时期人口在1000万~2000万之间;③赵文林、谢淑君估计战国时期人口有3000万,即春秋中期人口已经突破2000万大关。
5.按比较可信的专著观点来看:葛剑雄先生主编的《中国人口史》主张战国时期人口最高峰达到4500万,秦灭六国后人口应该超过4000万,那么按他计算的1%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反推,春秋时期人口应该在2000万~3000万之间;邹逸麟主编《中国历史地理概述》认为春秋战国时代人口应该是2000万或稍多,不过这主要是战国时期的数据,春秋时期人口应该在2000万以下。因为目前国内学者对春秋时期总人口的估算范围在1000万~3000万之间,差异极大,所以目前只能采取2000万这样一个比较平均、也相对得到大多数人认同的数据。
6.至于各国人口,那根本无法计算,因为完全没有相关文献资料。在历史学领域,缺乏文献资料的部分就只能留下空白,不允许凭自己的想象来脑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