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春秋时楚人,姓王名诩。常入山采药修道。因隐居鬼谷,故自号鬼谷先生。然鬼谷何地,记载颇多。一云扶风池阳(关内云阳,今陕西泾阳县和三原县之间);一云雒州城北(今四川广汉县北);一云颖川阳城,即唐代的告城(今河南登封县东南白沙水库附近)。众说纷纭,主要是鬼谷先生云游天下,到处收徒讲学,人们崇拜他,遂命之以纪念。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杰出军事家,其主要贡献是游说理论,是游说理论的奠基者和传播者。苏秦、张仪、孙膑、庞涓为其最杰出的、弟子、〔见《战国策》、《孙庞演义》〕。《鬼谷子》是六朝人整理编定的一部代表先秦纵横家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古籍。其主要篇章是先秦时代的著作,包括鬼谷先生的原作和苏秦等人的作品,某些篇章可能是后人的伪作或者掺入了后人的作品。现存《鬼谷子》分为上中下三卷,共十七篇。注本曾有四家,皇甫谧、陶弘景、乐壹和尹知章。现仅存陶注,三家亡佚。《鬼谷子》为纵横家提供了一套理论和方法,系统总结了游说之术。它重视说人者自身的各种修养,又强调必须透彻了解对象的种种疑惑。说人者,首先要以德摄取人心,是圣人之所作为,最有利于化解各种阻力,实现为我所取,为我所用的目的。其次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犀利的言辞和足以令人心悦诚服的道德涵养。还要善于审已度人,知已觉人。要想说服对方,先要揣摩、了解对方,而要掌握别人,首先要审视自己。同时还要了解说服对象,要能见其类,得其情,御其志,是为三条了解对方的标准。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它产生于一个“无义战”的特殊时代--战国时代,《鬼谷子》是那个时代的一朵奇葩。它与“义”无缘,与忠信相悖,为了一已私利,不惜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此,历来学者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而讥诋者极多。或云“恐其妄言乱世”(柳宗元),或云“蛇鼠之智,家用之则家亡,国用之则国偾,天下用之则失天下,学士大夫宜唾去不道”(宋濂)。然而,鬼谷所讨论的是如何运用谋略手段,在充满矛盾纷纭按杂的政治生活中“远害就利”之术。同时,《鬼谷子》在吸取老子辩证法和庄子相对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思辨、诡辩术,任意歪曲事物的普遍联系,靠主观运用概念的灵活性,构造出一系列的违背事实真实逻辑联系的虚假可能,从而在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中“转危为安,救亡使存”,立于不败之地。它本身是对辩证法的歪曲和玩弄。就其致思方式,往往另辟蹊径地接触到“一切事物均有联络”这一事物普遍联系法则的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法而言,确有许多可取之处。其实外交战术之得益与否,关系国家之安危兴衰;而生意谈判与竞争之策略是否得当,则关系到经济上之成败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谈技巧也关系到一人之处世为人之得体与否。当年苏秦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配六国相印,统领六国共同抗秦,显赫一时。而张仪又凭其谋略与游说技巧,将六国合纵土蹦瓦解,为秦国立下不朽功劳。这充分反映《鬼谷子》妙用之所在。如说《孙子兵法》侧重于总体战略,那《鬼谷子》则专于具体技巧,两者可说是相辅相成,各呈异彩。
《鬼谷子》的版本,常见者有道藏本及嘉庆十年江都秦氏刊本。此电子文本为道藏本,取自萧登福先生之《鬼谷子研究》〔文译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同时据《中国古兵书名著精华》(主编王贵元、叶贵刚、曾胡,警官教育出版社)曾补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