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最后都会走向失败?

很多朋友都好奇为什么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最后都会走向失败?知秀网小编认为,这是因为建立新秩序的任务,往往是农民起义所不具备的能力。

过不下去的农民要起义,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就是怎么组织起来的问题。谁来挑头,领导团队,骨干团队,打仗所必须的主要将领,这些从哪里来,都是首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而在古代条件下,最适合充当这个组织体系的,其实就是各种带有宗教性的组织。黄巾起义时期的太平道、明清时期的白莲教、晚清的太平天国和义和团,都是这种承担了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历史任务的宗教组织。

因为在古代条件下,国家没有能力把所有人都纳入到国家统一的管理体系之中,作为社会最基础的农民家庭是比较脆弱的,哪怕是中等家庭,抗风险能力也非常低,遇到一点天灾人祸就可能马上陷入破产的境地之中。而要解决这种问题,提高抗风险能力,唯一的办法其实也很简单,就是要把农民组织起来。

在奴隶制时代,其实是用奴隶制的方式把每个农民家庭都捆绑在要给奴隶主为核心的奴隶主集体之中的,而到了庄园农奴制时代,随着自耕农的增加,破产的农民家庭就开始增多了。到庄园农奴制体系崩溃之后,代之而起的就是单家独户的农民家庭。到宋朝,士大夫开始提倡宗族和乡土秩序,实际上就是试图为农村提供另外一套组织方式。

所以,在奴隶制时代,其实是不存在农民起义的,虽然也出现过奴隶起义,但并未真正有效的冲击既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秩序。秦汉到隋唐时期,也就是庄园农奴制的时代,农民起义才开始逐渐躲起来了,而且规模也逐渐大起来了。而到唐朝中晚期之后,尤其是宋元明清时代,农民起义的规模就越来越大了,而且每次都能对既有的政治秩序形成巨大的冲击。

比如黄巢起义基本上就冲垮了唐朝在安史之乱之后形成的中央和藩镇之间的脆弱平衡,元末农民大起义基本上冲垮了元朝在南方地区的统治体系,明末农民起义更是在从西北到中原到淮海,乃至到四川的广大地区都形成了巨大冲击波,直到攻陷北京,崇祯帝自缢身亡。太平天国起义和义和团也冲击了西方列强与清朝统治者之间的微妙平衡。

黄巾军就是在汉末充当了这种基层农民组织体系框架,用神道设教的太平道把破产的农民组织了起来,并在全国发动了大起义,冲击了当时已经腐朽的东汉政治、经济和社会秩序。但黄巾军的问题在于,张角、张宝、张梁兄弟为核心的太平道是一个松散的组织,与各地分支机构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并没有建立起一个统一而可靠的组织体系。

黄巾军就是这样的组织。虽然起义发动之后,各地之间的黄巾军整体而言似乎可以进行一些战略性的策应和配合,但相互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都是各自为战的。因此,东汉朝廷任命皇甫嵩和朱儁率军,可以分别作战,各个击破,实际上就是击溃几个主要的分支,比如说张宝就被皇甫嵩擒斩,黄巾起义基本上就算是被镇压下去了。

但在此之后,各地出现的占山为王的一些盗寇组织也仍然自称为黄巾军,但实际上和原来的黄巾军并不是一回事,尤其是和曾经贡献各地州郡的黄巾军主要分支完全是两回事,这些当时的地主武装眼里的所谓盗寇,实际上更多的就是当地破产农民以黄巾军的名义组织起来的自保武装,和刘表到荆州时荆州大量存在的所谓宗贼、五胡之乱时北方大量出现的坞堡一样,都是自保的武装组织。

所以,在当事人的嘴里,最常出现的描述黄巾军对既有政治秩序造成的冲击的词汇就是“黄巾纷起,天下大乱”,也就是说,到处都有自称为黄巾军的农民起义军,原有的国家统一的政治秩序崩溃了。这才为曹操、刘备等汉末群雄的崛起提供了机会和土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