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在灭六国的时候 齐国为何要留在最后一个

还不知道:秦始皇和齐国的读者,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在灭六国之战中,为何把齐国放到最后一个攻打?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嬴政,这位千古一帝,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秦始皇雄才大略,“比肩三皇,功高五帝”,那么在六国灭国之战中,为何秦王嬴政要把齐国放到最后一个攻打呢?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秦王嬴政能灭山东六国,靠的是孝公重用商鞅变法图强、惠文王以张仪之连横破合纵、昭襄王靠远交近攻吞狼驱虎,“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决定秦王最后向齐国动刀的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齐国强大而秦不敢小觑

齐国建国的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周文王、武王时期的太公吕尚,可谓是“钟鸣鼎食之家”。自太公望封国建邦以来,“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乃是众多诸侯国中数一数二的强国。及至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名号,九合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比起类似今天“暴发户”般的秦国,齐国自有傲视其余诸国的底蕴,大秦虽强,但先与齐开战的结果无疑是两败俱伤,还会被其他诸侯国乘机攻打,不利于秦国大一统的国策。

二、伐齐路途遥远,应侯远交近攻

路途过于遥远乃是秦国最后灭亡齐国的最大原因。秦国与齐国,是东西两边的大国,秦的东出之路受到三晋阻拦,楚、燕、赵、魏、韩还有合纵盟约,秦国的手也还伸不到最西边的齐国,既然路途遥远,眼下又有小国阻拦,秦也暂时不想动齐国。秦昭襄王时,采用应侯范雎远交近攻之策,齐国看上去独善其身,但却不知唇亡齿寒。

从秦国灭山东六国的顺序:韩、赵、魏、楚、燕、齐可以发现,齐国虽强,但不足大虑,秦国首先的目标是三晋,只要三晋全灭,秦国的军队就能长驱直入,进而可攻楚、齐。因此在秦王嬴政消灭六国的过程中,秦国没有越过三晋对齐国用兵,而是在消灭五国后,才进攻齐国,这时齐国是外有秦国的大军兵临城下而再也没有人能伸出援手,内有奸臣卖国求荣,齐国最后一位君主齐王建几乎是不战而降于秦。

三、齐室衰微,不足为虑

曾几何时,齐国也有取代二周、吞并八荒之志。周赧王十四年(前301),齐湣王即位,这时齐、魏、韩联军大破楚军于垂沙,楚国战败不得不俯首称臣,齐国也正式面对西方的虎狼之国——秦国。所谓一山不容二虎,齐将匡章率齐、魏、韩联军围困秦国,最终攻破了函谷关,迫使秦国割地求和。明面上,秦齐之争,齐胜而秦败,在班师回朝之际,苏秦入齐,不仅带偏了齐王的思想,还让齐国四面树敌,离五国合纵伐齐,就差一根导火索了,三晋在等、楚国在等、秦国也在等。

秦昭王十九年(前288),秦昭襄王称帝,尊齐湣王为“东帝”,并约定五国伐赵,瓜分赵国。然而燕昭王害怕分赵后“齐愈强而燕愈弱”,暗示苏秦阻止这次活动,苏代骗齐湣王去掉了帝号,并组织齐、楚、三晋合纵攻秦,得罪了秦国。在对付秦国的同时,齐、赵、魏也在激烈地争夺宋国,又得罪了三晋、楚国。在秦昭襄王取消帝号后,齐国和赵、魏为了夺取宋国的控制权而公然大战,齐湣王只顾眼前利益,吞并了宋国,却交恶各国,有了宋国这根导火索,五国相聚,合纵伐齐,齐国险些灭国。在田单及齐人的帮助下,齐襄王复国,但此人并无大志,没有意识到秦才是自己的最大敌人,还忌惮功臣田单,其子齐王建也没有大才,虽然齐国自复国后“四十余年不受兵”,全仰仗着秦国无暇顾及,而其余五国自身难保,等到秦王政收拾完这几个国家后,齐王才发现自己内无贤臣良将,外无好友邦邻,只得开城投降。

秦灭六国,不是简简单单,靠着纸上谈兵就能达到的,秦首灭韩国,不仅是韩国挡路,“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韩国的剑也异常锋利,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剪除三晋,楚便再无帮手,四国既灭,燕、齐难以阻挡秦统一的步伐,最后都步入四国后尘,“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