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朗和诸葛亮的辩驳中,两人到底谁更有理一些呢?

三国之中,诸葛亮可谓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被鲁迅评价为"多智而近妖",是不可多得的谋士。然而,诸葛亮的厉害之处不仅在于其几乎算无遗策的智谋,还体现在他令人叹服的口才上。

诸葛亮曾在蜀魏两军对阵之时,将王朗气到吐血而亡,实际上,王朗所言也句句在理,为何他却落了下风呢?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为报刘备知遇之恩,继承其匡扶汉室统一中原的遗志,多次兴兵北伐。诸葛亮兵进天水时,不仅取了天水,还使反间计收服了姜维,可谓势如破竹。魏主曹睿大惊失色,急封曹真为大都督,命他前去迎敌,王朗也自告奋勇去做军师。

两军开战前,曹军商量退敌之策,王朗毛遂自荐,说只用一席话便可以让蜀军撤退,曹真简直是大喜过望。其实王朗的自信确实情有可原,他提出的三点劝降原因也着实切中蜀军要害。

首先,王朗指出诸葛亮所兴的是无名之师。蜀军虽然打着汉室的旗号,但实际上已经是改弦更张了。其领导者刘备虽号称刘皇叔,但从他过去卖草鞋为生的经历可以看出,他只不过是汉室旁支,血统并不纯正,那么他也很难代表汉室讨伐曹操。其次,王朗指出顺应魏是顺应天命。此时的魏国,经过曹操数年的征战和发展,实力已经不可小觑。

三国之中,魏的发展潜力是最大的。后来吴蜀被灭,而魏独存也恰好证明了这一点。诸葛亮足智多谋,不可能不知道这点,这句话可谓一针见血。最后,王朗以利诱之,表示只要诸葛亮倒戈卸甲,魏国一定愿意厚待他。王朗这一席话,先是兴师问罪的指责,后又讲明道理,最后以利相诱,可谓是句句在理。

王朗的话虽然有理,但诸葛亮却又是何等人物。隐居之时,便以一席话分析天下大势,让刘备将其视为神人;赤壁之战,在东吴朝堂上以一己之力舌战群儒,不败反胜;气死周瑜后,仅凭一番吊唁之话,便让东吴众人心服口服。诸葛亮反诘王朗本为汉朝大臣元老,应安汉兴刘,却反与曹操同谋篡位,继而骂王朗是谄谀之人,是老贼,无颜见先二十四帝。诸葛亮这一番话,直把王朗气得撞死于马下,那诸葛亮这番话究竟为何有如此大的威力呢?

首先,王朗确实行过"不忠"之事,问心有愧。王朗曾任会稽太守,在这期间,孙策兴兵攻打此处。王朗虽然不是武将,却自认是朝廷命官,理应保护诚邑和百姓,数次击退孙策的进攻。然而,好景不长,孙策得了叔父孙静的妙计,最终让王朗兵败。王朗虽然始终不肯为孙策效命,但是他也投降了孙策,不算保全气节。后来,王朗又因为曹操的征召而去当官。王朗熟读经书,又曾被举孝廉,从他不肯归顺孙策,可以看出,他心中的道德标准还是很高的。然而这样一个人,却在明知不对的情况下,投降孙策,归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心中定然本就不安,诸葛亮可谓骂到了他的痛处。

其次,王朗一直备受人敬重,乍一听如此辱骂之言,会气急攻心也就不足为奇了。王朗在任会稽太守四年,十分被当地百姓爱戴,即使后来投降孙策,孙策也因为敬重王朗,对他十分礼遇。入魏为官后,又官至曹魏三公,连魏王曹丕都听从他的劝谏。再加上王朗本就是三国时有名的经学家,学问做得极好,很受读书人推崇,他为人又乐善好施,恭俭节约,在这种情况下,王朗基本没有听过别人的不敬之语,被诸葛亮这样指着鼻子大骂,难免接受不了。

最后一点也不容忽视,那就是王朗年事已高。在此次两军对峙时,王朗已是七十六岁的高龄。在医疗条件并不发达的古代,人到七十古来稀,王朗已算是难得的高龄了。虽然王朗看起来身体硬朗,还能随军,但是身体难免有些疾病。王朗很有可能本就存在一些心脏或者脑方面的疾病,在言语刺激下,忽然发作也是情有可原。

当然,这样的分析,是在《三国演义》的基础上。现实中的王朗并非被诸葛亮骂死,据史记载,王朗是死于许昌,他的死亡时间也是在此战结束的大半年后,这些都与《三国演义》中的记载不符。《三国演义》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奇书,但在欣赏其中的情节和人物时,与历史结合可能会收获更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