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沈括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他因撰写笔记体巨著《梦溪笔谈》而名垂青史。
《宋史·沈括传》称其“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
可以这么说,沈括是文学家、音乐家、书法家、收藏家、地理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医药家、天文学家、水利学家、军事家等等!
就连我们当代世界离不开的“石油”,也都是沈括最先定义命名的。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称赞沈括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上最卓越的人物”。
现代有人甚至开玩笑说,沈括大致相当于宋朝的牛顿加爱迪生加诺贝尔加伽利略,想象一下,沈括是一个多么恐怖的人物啊!
然而,令人不知的是,沈括却也是一个投机的政客,尤其擅长告密坑朋友,见风使舵。《宋史·沈括传》中,就记录了宋哲宗时的宰相蔡确对沈括的评论:“首鼠乖刺,阴害司农法”。
同时代的大文豪苏轼更是深受沈括之害。苏轼与沈括曾经在崇文院共同任职,两人关系还不错。后来,沈括支持王安石变法,并受到其重用;而苏轼则与司马光等人对变法持反对态度。
据南宋王铚《元祐补录》记载,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遭到新旧两党攻击的苏轼主动要求出京到杭州任职。
第二年,沈括受命巡察两浙农田水利的情况,临行前,宋神宗叮嘱他关注一下在杭州任通判的老同事苏轼。
当沈括和苏轼见面后,虽然两人政见不同,但并不妨碍交情,愉快地畅谈一番,临别前,沈括提出拜读一下苏轼最近写的新诗词。苏轼也没多想,就把被贬杭州后的一些诗词交给了沈括。
这些诗词,包括后来给苏轼带来牢狱之灾的《咏桧》、《吴中田妇叹》、《山村五绝》等诗。
沈括回京后,就开始认真研读苏轼的这些诗词,并凭借敏锐的嗅觉,把他认为出格的诗句用红笔圈了起来,比如《咏桧》中有“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沈括认为这是诽谤皇帝,皇帝飞龙在天,苏轼的意思却是要到九泉去找龙,居心何在?
于是,沈括把这些有诽谤皇帝之嫌的诗句交给了宋神宗,揭发苏轼在诗文中“愚弄朝廷”、“无君臣之义”。然而,宋神宗却没当回事,沈括自讨了个没趣。
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轼改任湖州太守,按惯例上奏了一份《湖州谢上表》,除了叙述的例行公事外,苏轼在后面来了几句牢骚的话:“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沈括看到后,再次拿出苏轼的诗词老调重弹,继续在宋神宗的面前告苏轼的小黑状。
有了沈括这个始作俑者,监察御史的何正臣、舒亶,国子博士李宜,御史中丞李定等人立即用沈括圈出的“苏轼反动诗词”为引子,给苏轼来了一场“文字狱”,“乌台诗案”正式爆发,让这位大文豪在优待士大夫的那个宋朝里坐牢103天。
沈括作为变法派紧跟宰相王安石,王安石对沈括也很重视,一再提拔重用他。可是,熙宁九年(1076年)十月,王安石在保守势力的反扑下,黯然罢相下台。
作为变法派的骨干,沈括害怕受到牵连,赶紧转变风向,向新任宰相吴充递交了一份秘密报告,对免役法的态度出现了前后明显的变化,这就给了他人攻击沈括的口实。
次年,当时还是御史的蔡确以依附大臣(吴充)、越权言事(免役法归司农寺负责)、前后态度不一等理由弹劾沈括。宋神宗也就把沈括贬出京城,知宣州(今安徽宣城)。
元丰元年(1078年),宋神宗打算重新起用沈括,蔡确再次上书,指责沈括“反复无常、附会大臣,被贬不足一年,不宜擢升”,诏命又被撤回。沈括也为自己玩的这种两面三刀、见风使舵的手法付出了相应的代价。
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九月,沈括举家搬迁到了润州(今江苏镇江东) 。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知州,沈括居然像个没事人一样,经常跑到杭州去找苏轼唠嗑叙旧,而“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也只得继续微笑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