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常让人感到仁厚有余,智勇不足。三让徐州,不忍乘危取荆州,携民过江,礼贤下士,是那样宽厚仁义。却很少让人看到他有超人的智谋。诸葛亮出场以前他的智勇就很少得到表现,诸葛亮出场以后,他就更是相形见绌。他几乎全被诸葛亮的超人智谋的光彩遮盖住了,在很多斗智斗谋的故事里,刘备只是作为诸葛亮的配角出现。
博望之战,诸葛亮调兵遣将,意图一目了然:诱敌深入,然后火攻。众将不甚明白尚可,刘备竟也没看出一点门道,只是疑惑不定。败走汉津口,东吴派鲁肃以吊丧为名探听军情。诸葛亮对刘备说,鲁肃到了,如果问曹操动静,主公只推不知,再三问时,便可让鲁肃问诸葛亮。刘备驯顺备至,一照诸葛亮的安排去做,没有一点儿自己的主张。诸葛亮赴江东后,刘备的军队人马仍完全由诸葛亮安排调度,还在刘备赴临江会回荆州时,诸葛亮就把一切都安排好了;要刘备收拾船只军马候用,以某日某时为期,让赵云如何如何。刘备不但弄不清诸葛亮的意图,连想向诸葛亮打听清楚都不能,只有唯(唯而听,遵命而行。
赤壁之战,刘备除了照诸葛亮的安排收拾军马战船候用,没有起别的作用。刘备一方人马,要等诸葛亮借完东风,从千里之外的江东回来,一由诸葛亮调用,刘备只有在旁候听的份儿。调用完毕,刘备便也只有屯兵樊口,凭高而望,坐等成功,只有在一旁观战的份儿。取南郡、借荆州,也看不出刘备起了什么作用,表现了怎样的才略。周瑜亲来油江口相谢,刘备却看不出他的来意是为南郡,诸葛亮点明周瑜的来意后,刘备又不知“何以待之”。后来,他一一照诸葛亮的吩咐作了应答,辗转寻思,又觉得于理未然,直待诸葛亮把计谋全盘托出,“只须如此如此”,刘备才恍然大悟。他显得一点政治军事眼光也没有。
刘琦死后,鲁肃来讨荆州,事前同样不知如何应答,又是诸葛亮一手安排,才“借”得荆州。过江招亲,刘备先是怀疑未决,不敢去东吴,待诸葛亮把一切都安排停当,一路上刘备仍怏快不安。待弄假成真,与孙夫人成亲,刘备又为声色所迷,不想回荆州,后来逃出东吴,快到荆州,想起在吴繁华之事,还凄然泪下,恋恋不舍。兵伐东川时,张飞与张邹对阵,终日饮酒,刘备既不明白此中有计,更不明白诸葛亮为何反要把酒送到军前。黄忠夺天荡山,连输数阵,刘备只知作慌,不知这是骄兵之计。诸葛亮用疑兵之计击败曹操,刘备想了半天,也弄不明白“曹操此来,何败之速”。
《三国演义》写刘备仁厚,符合历史人物刘备的性格。历史上的刘备和曹操、孙权相比,宽厚仁义这一点要突出一些。让徐州、携民过江都实有其事。还在为平原令、平原相的时候,有一次,一个叫刘平的人恨他,派刺客刺杀他,他宽厚热情相待,竟感动了刺客,使他不但不忍下手,反而把刘平的阴谋告诉刘备。人川进驻葭萌关时,他也并不急于攻打张鲁,而是先在那一-带厚树恩德,以收民心。因此,当时人像傅干就说他“宽仁有度”,后来陈寿在《三国志 先主传》后的评语中也说刘备“弘毅宽厚”。小说这方面的描写虽然进一步理想化,但大体有历史根据。不过,历史上的刘备还很有军事才能,不像小说描写的那样仁厚有余,智勇不足。
其实,博望烧屯一战便是刘备指挥打的。他自烧营屯,伪装败逃,诱敌深人,然后设伏兵击败曹兵。这一战体现了刘备善于用兵的才能。派诸葛亮出使东吴,结盟抗曹,符合诸葛亮《隆中对》提出的思想,但最后决策应是刘备作出的。据《三国志 先主传》注引《江表传》,鲁肃过江到当阳,便和刘备讨论了天下情势。刘备进驻鄂县,才派诸葛亮随鲁肃去见孙权,而决定应是由刘备在当阳作出的,也只有刘备才能作出这样重大的决定。这一决定显然体现了刘备的远见卓识。
赤壁之战,史书并没有说刘备的兵马全是由诸萬亮调用指挥的。《三国志 先主传》说,诸葛亮赴江东与东吴结盟后,孙权派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在赤壁大破曹操。《三国志.诸葛亮传》、《周瑜传》的记载都只提刘备。《三国志.武帝纪》注引《山阳公载记》则说,曹操的船在赤壁为刘备所烧。曹操从华容道逃脱后,很得意,说了这样一句话:“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山阳公载记》接着这样记载:“刘备寻亦放火而无所及。”曹操惧怕的是刘备。这从侧面说明,刘备实际参与指挥了赤壁之战、至少指挥了自己一方的兵马。
借荆州也应该功归刘备。《一国志先主传》注引《江表传》说,周瑜分南岸地给刘备,刘备嫌少,不足以安民,“复从孙权借荆州数郡”,《一国志.鲁肃传》说:“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鲁肃劝权借之”是刘备亲赴江东,才“借”来荆州。用“借”的方式实际占有荆州,并亲往东吴,是颇有谋识和胆略的。取汉中是刘备亲自指挥的,诸葛亮并未参加。这次战役,刘备先指挥黄忠军大破夏侯渊军。待曹操率军亲至,刘备敛众拒险,不与交锋,以静制动,使曹军亡者日多,无计可施.不得不退回长安:刘备因此据有汉中。这一战役也显示了刘备卓越的军事才能。说明即使诸葛亮出山以后,刘备仍是叱咤风云的主角,而不是处处盲从于诸葛亮的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