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宣太后和楚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知秀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昭困奔亡,怀迫囚虏。
———司马贞《史记索隐》
上述史料说的是楚国楚怀王被困秦国身死的事件,发生在秦宣太后执掌秦国朝政的时期,那时,秦宣太后将楚国当作是秦国的主要进攻对象,而楚国与秦国的实力差距也是在那个时代拉开的。
楚怀王被困秦国丧命之后,秦国继续向楚国发动攻势,最终楚国被迫迁移都城,割让大片领土疆域给秦国,曾经不可一世的诸侯强国也渐渐地没落了下来。
但其实秦宣太后原本是楚国人,她是跟随楚国公主嫁到秦国的媵妾,那么本属于楚国人的秦宣太后为什么要将楚国当成是秦国主要进攻的对象呢?楚国又是如何成为秦国首要攻伐的目标的呢?这自然是有诸多原因导致的。
一、打压楚国以破除合纵
到了战国中后期,战国七雄中真正的强国已经很少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地大物博又人口众多的楚国成为了山东六国的领袖,当时的楚怀王曾经作为合纵长组织过合纵攻秦,可以说,那时的楚国是秦国东进道路上主要的敌人。
所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想要破除合纵的势力,首先要打压楚国,要让楚国自顾不暇,那么,秦国所面对的外部压力就会小很多。
而且本身楚国的领土疆域面积就是当时中原地区最大的,但是因为楚国的制度和体系发展并不完备,楚国对于广大领土的控制并不是非常的牢靠,所以进攻楚国,秦国可以谋取很多利益。
不仅如此,还能在自己谋利的同时削弱楚国的实力,让这一诸侯大国也衰落下去,如此对秦国的一家独大有绝对的好处。
而且秦宣太后是在结束了季军之乱之后才得以掌控秦国权力的,因为季君之乱,秦国经历了好长时间的内部争斗,对商鞅的变法已经搁置了起来,此时秦国急切需要一个安定的外部环境继续推行变法,才能够保证秦国国家地位的稳定,所以自然要以雷霆之势而下,从根本上打击合纵长,如此,才能够将山东六国彻底打回防御状态之中。
因此秦国当时的目标必定会转向给予它最大压力的楚国,而且当时的秦国在对抗楚国这一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好处,那就是秦宣太后楚国人的身份让楚王更容易陷入到秦国的陷阱中。
二、身份之便
秦宣太后以自己楚国人的身份两次欺骗楚怀王,第一次是利用张仪欺骗楚国割让了六百里的土地,第二次则是直接诱导楚怀王进入秦国,之后将楚怀王扣押,利用楚怀王的身份逼迫楚国割让大片领土。
这两次的计策并不是秦国深入谋划的,明眼之人一看就能够看得清楚,但是楚怀王却太过于相信政治上的姻亲关系,从而并未对秦国产生太多的怀疑,尤其是第二次,那是楚怀王在蒙受过一次欺骗之后再度轻信秦国而入的局,结果最终不但没能够得到好处,甚至连自己的国家都回不去了了。
事实上,在国与国之间的纷争当中,政治上的姻亲关系是最为靠不住的,我们常说国家与国家之间并没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这一点不会因为联姻而改变,而且秦宣太后当时只是秦国的太后,她虽掌管秦国的权利。
但是秦王是她的亲子,她自然会首先为秦国以及自己的孩子谋取利益,再者说她本身在楚国的位置就不高,大家又都是周王朝分裂出来的诸侯国,在国与国的概念上并不是十分明确,所以秦宣太后楚国人的身份其实并不能成为护国信任秦国的领域,但是因为楚怀王的昏庸,这样的身份成为了诱导楚国人进入圈套的利器。
但是我们说腐肉出虫,鱼枯生蠹,一个圈套进或者是不进,进了之后走到哪一步,对手说了是不算的,所以在此其中还有楚国自身内部发展的问题。
三、内部发展的空挡
当时楚国的内政发展非常不稳定,原因是因为屈原提出了变法改革,但是楚国是一个依靠着分治制度进行生存的国家,也就是说国家的大量权力掌握在贵族手中。
可是屈原所提出来的变法改革政策是借鉴的商鞅变法,要革除贵族手中的大量权力,这一点自然会引起贵族的反对,如果屈原只是一个普通的平民官员,那么还无法掀起巨大的波澜,但无奈的是,屈原所在的家族本身就是楚国的老氏族,在楚国拥有一定的影响力。
因此,屈原的这一政治主张可以说是引起了各大家族之间的纷争,导致楚国的内政极其混乱。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稳定贵族的统治,各大贵族联合推出了靳尚,也就是那个代替屈原成为了楚怀王身边红人的奸佞小人,靳尚得到宠幸之后对于楚怀王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个人也为秦国做了不少的嫁衣,在楚怀王两次被蒙骗的过程中做了推手。
所以说这其实是楚国发展的一个空档,这样的内部纠纷让楚国的国家实力不能够完全的凝聚,也让君主无法真正的掌控国家的动向,如此,在短时间内,楚国就不可能一致对外,面对秦国的阴谋显得招架不住,所以这个时候的楚国其实是非常脆弱的,也是秦国向其发动进攻的好时候。
小结:
所以我们综合上述的叙述来看,秦宣太后之所以会把矛头指向楚国是经过了多方考量。
首先因为她自身身份的原因更加容易获得楚国的信任,也就更加方便从楚国身上获得利益;再者,当时的楚国牵扯是巨大的,它是山东六国的合纵长,如果秦国想要破除合作,想要解决合纵给予的压力,获得一个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那么,秦国必须首先打垮楚国,让山东六国群龙无首,如此才能够继续推行商鞅的变法,才能让秦国的发展到达一个新的高度。
再加上当时的楚国本身面临着巨大的内部纷争,在基础政治制度的决策上面出现了问题,屈原的主张引起了贵族之间的争斗,各大贵族都自顾不暇,忙着巩固自身的权利,忙着阻止变法改革,对于外部发展的问题多有忽略,所以秦国也就钻了空子。
因此,在这一事件的发展,秦国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皆有的。反观楚国,其实它们并不是没有反抗的余地,也不是没有避免此类悲剧发生的机会,可是楚国都一一闪过了。
事实上,当屈原提出变法改革的时候是楚国发展的最好机会,也是楚国在乱世当中崛起的唯一机会。楚国本身的发展实力并不弱小,领土疆域广,人口数量多,这为楚国的发展提供了天然的基础,如果它能够像秦国一样拥有一个稳定的国家发展体系,能够解决贵族权力对君主决策的影响,那么楚国的前途将是无量的。
可是历史不容我们假设,楚国的制度让他在面对敌人的时候露出了弱点,楚怀王的自大和对政治联姻的过分相信也让楚国走向了万劫不复。
后来楚怀王客死他乡,楚国也在秦国的进攻之下一次又一次割地求和,甚至最终只能够靠迁移都城来保全宗庙社稷,这样的楚国不可谓是不悲哀的,而秦国则通过这对楚国一次又一次的压榨成功的发展壮大,成为了战国中后期一家独大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