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形貌对战争的影响不言而喻,巴蜀地区以其“进可攻退可守”的盆地地形,自古以来便是我国的兵家必争之地。诸葛亮曾在隆中对策时指出:“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这番话既证明了益州的重要性,也为刘备的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占据巴蜀之地,重新走一遍老祖宗刘邦的路。刘邦的路是什么路?是从巴蜀的偏远之地走出来,到最后一统天下的道路,以韩信为主要领兵将领。同样是从巴蜀起家,为何韩信能够一鼓作气获得成功、诸葛亮五次都功败垂成?
推翻秦朝后,项羽大封十八路诸侯王。他不仅违背了楚怀王“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约定,还故意把本该封到关中的刘邦封到了汉中。除此之外,为了把刘邦关在偏僻、封闭的汉中,项羽还将关中一分为三,分封给章邯、司马欣和董翳三名降将,让他们把刘邦北上的出路彻底堵死。项羽虽没有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但也不想他活得太潇洒。刘邦也心知肚明,所以听从张良的计策烧掉了子午谷的栈道,以此来表示自己安于现状的意思。但他入蜀之后一门心思搞生产,时刻等待着冲出汉中的最佳时机。
项羽留下的隐患远不止刘邦一个,因为他不合理的分封,让齐相田荣大为不满以至于发动了叛乱。时机已到,刘邦任命的大将军韩信也开始大显身手,一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成功的躲避了章邯阻击,迅速消灭了关中三王。韩信北伐的成果奠定了刘邦后来胜利的基础,关中、陇右、汉中、巴蜀地区连成一片,全都在刘邦的手中牢牢掌控。这与秦昭襄王时期强大的秦国与山东纷乱的六国是何其相似的局面?大汉统一天下四百年之后,天下再次进入一个混乱的时期,诸葛亮辅佐刘备割据巴蜀之后决定学习韩信的成功经验。
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得陇西三郡后因街亭丢失而功败垂成;建兴六年(228年)冬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出散关后猛攻陈仓,遇魏将郝昭死守无功而返;建兴七年(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得到武都、阴平二郡;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却因粮尽退军,无功而返;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出五丈原后与魏军僵持达百余日,病逝军中。诸葛亮北伐的路线是参考了韩信的,却为何落得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的下场呢?
就个人能力而言,诸葛亮并没有比韩信逊色多少,他之所以没能取得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地理变化。在韩信率军北伐时,古汉水流经汉中盆地,韩信无论是运兵还是运粮都没有太多的后顾之忧,但一场地震却让这个军事上的便利不复存在。《汉书》载:“春正月乙卯,地震,羌道、武都道山崩”。这场武都大地震发生在西汉初年,大约是在韩信“暗度陈仓”的20年之后,地震级别在6-7级左右。这场地震让浩浩荡荡的古汉水变成了如今的嘉陵江和汉江两条河流。
到了诸葛亮北伐时,他早就失去了韩信的这一便利,无奈只能用木牛流马来运粮。加之蜀道难行,纵然成都平原的粮食产量有了一些提升,但粮食在运输途中就消耗了十之七八,这仗还怎么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诸葛亮数次北伐都为粮草不济所困扰,这也正是他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还有一点是他比不上韩信的,或者说是刘备比不上老祖宗刘邦的——关中地区的民心。刘邦入关中后秋毫无犯,与项羽入咸阳后“焚秦宫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韩信率领的汉军无论是占领前还是占领后,都能够得到关中百姓的认可。
反观诸葛亮,虽然刘备有着“汉室宗亲”的身份,诸葛亮也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但民心思变,关中百姓的民心早就归了曹魏,对原来的汉室尚且不复眷恋,更何况区区一个割据汉中的蜀汉?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点的不足也影响着诸葛亮的北伐。所以说诸葛亮和韩信同样是北伐,为什么韩信成功了而诸葛亮却没有,并非二人能力差距太大,而是现实条件的诸多不同。如果给诸葛亮以韩信当年相对便利的北伐条件,想必他也不至于功败垂成。大家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