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文坛,白居易和元稹是一对著名的好基友。他们在科举考场上相识,一同当上进士,一同入朝为官。无论在生活情趣、文学主张还是政治态度,都高度一致,这也让他们的友情数十年如一日。白居易在现在的名气很大,其实元稹当时的名气并不比他小,两人合称为“元白”。
白居易的诗歌,成就最高的是《长恨歌》,元稹最著名的诗句莫过于那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实际上当时还有一首长诗《连昌宫词》,地位堪比《长恨歌》,是元稹最有牌面的代表作。
元和十年,元稹被召回京师,当时他才三十七岁,正准备摩拳擦掌大干一场。只是那段时间,唐朝政治风云诡谲,政坛变化极快,他和刘禹锡、柳宗元一同放逐。元稹所到的是条件艰苦的通州,那可不是今天北京的通州区,而是四川达州市。
那时候的通州,环境恶劣,元稹描述“哭鸟昼飞人少见,怅魂夜啸虎行多”。而且他还染上重病,患上疟疾,差点死去。元稹感怀自安史之乱后,唐朝日薄西山,唯有宪宗的改革,才出现了一点生机。为此,元稹写下了这首长篇乐府诗《连昌宫词》。
与《长恨歌》一样,《连昌宫词》写的也是天宝遗事。安史之乱太过突然,带给国家的伤害又是不可弥补的,让大唐盛极而衰,这让许多文人内心无法接受,纷纷用笔记录这段历史。最出名的,最成功的,无非就是元白的这两首长篇诗歌。
《连昌宫词》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借老人之口诉说连昌宫的往昔。当年的连昌宫,灯火辉煌,唐玄宗和杨贵妃在望仙楼寻欢作乐,琵琶专家贺怀智作技惊四座,高力士满城寻找歌女念奴进宫献技,二十五郎的笙歌响彻九霄,李谟傍靠宫墙偷学宫里新制的乐曲。唐玄宗回宫时,无数百姓载歌载舞,夹道欢迎。
然而,当年有多么辉煌,现在就有多么落寞。安史之乱后,接连五位皇帝都不曾来过连昌宫,这让它破败不堪。荆榛灌木丛生,狐狸野兔奔驰,舞榭楼阁倾倒歪斜,就连当年的香案,都已经长出了菌蕈。
第二部分,就是作者采取与老人一问一答方式,探寻衰败的原因,思考“太平谁致乱者谁”。他赞美的辅助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的姚崇、宋璟,鞭挞了给国家带来深重灾难的安禄山、李林甫,笔锋犀利,咬牙切齿之恨显露无余。最后,元稹赞颂当时的唐宪宗治国有方,改革有道,中兴局面大有可期。
这首诗的艺术成就很高,而且采用了巧妙的构思。其实,根据陈寅恪等学者考证,唐玄宗和杨贵妃从来都没有去过连昌宫,就连诗中所说连昌宫的望仙楼和端正楼,都是骊山上华清宫的楼名。至于说诗中的李谟偷曲、念奴唱歌、二十五郎吹笛、杨氏诸姨车斗风等故事都与寿安连昌无关。
但是,这丝毫不能影响整首诗的价值和地位。元稹生活的年代,就开元盛世相隔不到百年,他很年轻就入朝为官,对于那段历史和宫闱秘闻,比我们要清楚得多。他也知道,自己并非史学家,写的也不是纪实文学,而是诗歌创作。他大量运用唐代传奇小说的写法,既植根历史事实,又不局限于历史。将虚构情节夸张,将真实情节集中反映,这让全诗鲜明生动,充满了张力。
相比《长恨歌》,《连昌宫词》甚至获得更多的赞誉。比如《容斋随笔》就曾提到:“《连昌宫词》、《长恨歌》皆脍炙人口,使读之者情性荡摇,如身生其时,亲见其事,殆未易以优劣论也。然《长恨歌》不过述明皇追怆贵妃始末,无他激扬,不若《连昌宫词》有监戒规讽之意。”
即便是在当时,《连昌宫词》带给元稹的收获,也比《长恨歌》带给白居易的多。唐宪宗驾崩后,唐穆宗登基,宦官崔潭峻得宠。崔潭峻向穆宗进献了《连昌宫词》,而且还动了一点小心思:他将诗中“尔后相传五皇帝”改为了“尔后相传六皇帝”,将唐穆宗包括在内。
唐穆宗当皇帝,本来就经过了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对于法统非常敏感。崔潭峻的这一改,让唐穆宗非常高兴,立即任命元稹为亲信秘书,并在随后不久升任宰相高位。这是白居易一生,都未能企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