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一统对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吗?文天祥抗元怎么评价?

今天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元朝的一统对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吗?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看一看。

文天祥爱国,和元朝一统天下的积极意义,这本身就没有任何矛盾的地方。立场不同,所做的事情当然也不会一样。

为什么很多抗战名将,能够得到对手的敬重?虽然大家各为其主,可是都尊重彼此是英雄。如果这个基本的认知都没有搞清楚的话,那的确无法理解文天祥和元朝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

01文天祥有心杀贼,却无力回天。

其实我们翻开历史课本,会发现文天祥是一个非常无助的文人。他本身就是以文人的身份来带兵,所以跟武将们比起来,自然要差很多。

他把家产都给变卖了,招揽了5万勤王队伍,前去保卫临安城。可问题是他是打仗的料子吗?显然不是,他只是空有一副爱国情怀罢了。

十月,天祥入平江,大元兵已发金陵入常州矣。天祥遣其将朱华、尹玉、麻士龙与张全援常,至虞桥,士龙战死,朱华以广军战五牧,败绩,玉军亦败,争渡水,挽全军舟,全军断其指,皆溺死,玉以残兵五百人夜战,比旦皆没。全不发一矢,走归。大元兵破常州,入独松关。宜中、梦炎召天祥,弃平江,守余杭。---《宋史》

这些人马全都是没有什么战斗经验的人,而元朝的大军是久经战阵,刚刚灭了西夏和金国,几乎是所向披靡。

相比之下,文天祥的这支队伍当然属于低配。当时元军分为三路南下,直奔临安而来。文天祥的朋友们都劝文天祥不要自讨没趣,自己什么本事难道自己还不清楚吗?再说了,当时朝廷一再不采纳文天祥的建议,现在有了祸端,你为何还要去救?

文天祥表示,他虽然知道自己不是元军的对手,可是他必须要前去保卫南宋的国都,这是他作为一个臣子的责任。

而且,当时南宋遭难的时候,居然没有勤王的队伍愿意保卫南宋,这是文天祥非常心痛的。他认为只有自己做出了表率,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唤醒南宋的臣民,希望用自己的牺牲,换取大家的苏醒。

很可惜的是,文天祥显然是不太懂得兵略的,所以指挥常州保卫战的时候,几乎全军覆没。无奈之下文天祥只好出使元朝,希望能够通过和谈为南宋争取时间。

结果文天祥却被元朝给扣留了,要不是他机灵跑出来,可能后面就没他什么事儿了,也不会有《过零丁洋》了。

逃出来的文天祥继续在南方组织力量反抗元朝,可惜这个时候已经无力回天了。文天祥再次被捕后,忽必烈表示要给他丞相做,希望他能投降,可惜文天祥宁死不降,最终舍身就义。

文天祥是南宋的精神领袖,只要文天祥投降,那元朝一统天下的速度会快很多,因为这会导致南宋丧失信心,很可惜忽必烈的计划没有奏效。

02元朝一统天下,的确有积极意义存在。

如果你完全不承认元朝的合法意义,那么你就是在自欺欺人。因为元朝实实在在地统一了全中国,而且统治了接近一百年的时间。

这是历史上永远都无法抹去的事实,就连朱元璋都表示,他们是元朝的人,要感恩元朝一统天下,所以说没有必要纠结元朝的合法性问题。

封建王朝历史,乃至人类历史,本身就是一个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只不过这个时期,你是被征服者而已。

那么元朝作为大一统王朝,有什么积极意义呢?当然是非常显著的。我们看唐朝自从安史之乱以后,其实就已经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了。

到了黄巢起义以后,唐王朝完全失去了地方管辖权。朱温取代唐朝以后,开启了纷乱的五代十国的历史。

石敬瑭为了自己的皇位,将燕云十六州出卖给契丹,后来北宋一统中原地区,始终没有能力收回这块地方。西夏、大理都处于独立状态,北宋本身就不是大一统王朝。

此后辽国被金国所灭,北宋也被金国所灭。南宋处于苟延残喘的状态,整整400年的历史,全都处于混乱状态之中。

你觉得人民能过得好吗?不可否认北宋经济繁荣,可是战事频发的状态下,他们一直都是战败的结果,这难道还不够反思的吗?

至元十九年,有闽僧言土星犯帝坐,疑有变。未几,中山有狂人自称"宋主",有兵千人,欲取文丞相。京城亦有匿名书,言某日烧蓑城苇,率两翼兵为乱,丞相可无忧者。时盗新杀左丞相阿合马,命撤城苇,迁瀛国公及宋宗室开平,疑丞相者天祥也。---《宋史》

他们不仅没有反思,反而更加变本加厉,最终导致北宋亡国。400年的纷乱历史,在元军的扫荡之下,终于结束。大一统时代的再次来临,的确为中华领土的完整做出了贡献。

03文天祥抗元是精忠报国,跟元朝一统天下没什么太大关系。

表面上来看,文天祥抗元似乎阻碍了元朝一统天下,可事实上,他那点影响真的微不足道。文天祥爱国的精神,不仅感染了南宋臣民,也感染了元朝的上层社会,所以他虽然慷慨赴死,却留下了爱国的精神。

这份精神,不仅南宋可以用,元朝也是可以用的,这跟元朝大一统又有什么冲突呢?元朝一统天下,是大势所趋,没有人是元朝大军的对手,这是当时铁一般的事实。

但是我们不能说,因为元朝一统天下,那么抗元的文天祥就站在了错误的那一方。这就完全误解了这件事,元朝一统天下,是他们有本事。文天祥爱国抗元,那是文天祥有气节。

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至燕,馆人供张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时世祖皇帝多求才南官,王积翁言:"南人无如天祥者。"遂遣积翁谕旨,天祥曰:"国亡,吾分一死矣。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举其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宋史》

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和冲突,在我们思考文天祥慷慨赴死的时候,我们有没有考虑过一件事,文天祥的大名为什么能够流传后世呢?

其实元朝的高层也是非常佩服文天祥的,他希望自己的臣子们也能够像文天祥一样,保卫自己的国家。

这是政权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两者并不冲突。元朝一统天下,虽然有过涂炭生灵的时候,可是哪个王朝开局没有这种情况呢?

元朝的统治和中华文化的传承,其实并没有必然的冲突,没有必要无端夸大两者之间的矛盾。你看,文天祥高大英勇的形象,不还是被元朝的高层给树立起来了吗?

总结:民族融合的过程,才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过程。

任何一个民族都绝对不是以单一形式存在下去的,尤其是在咱们这个国家,每个民族之间都有很多联系。

这才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真相,元朝和清朝其实都存在一定的积极意义。文天祥爱国的情怀,在任何一个朝代,同样都具有积极意义。就算是他曾经抗争过的元朝,也会发扬光大这种爱国情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