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明朝传首九边,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看一看。
“传首九边”是明王朝所特有的一种惩罚,专用于边塞统兵大将身上。“传首九边”可以泛指:将有罪之人处死后取下首级,朝廷专门派出一支类似钦差的队伍,拿着这首级到北方九边示众,对边关将士起到言传身教的警示作用。这样的惩罚不仅十分残忍,并且非常不道德,古时候交通不便,拿着的首级用石灰等材料加工防止腐烂,花费数月时间带着它走边九边。如此做法不仅让死者生前名誉尽损,还让死者死后不得安宁,是封建文化中的“魂飞魄散”的下场。“传首九边”同样可以专指熊廷弼为阉党所害的事件,因为这样的惨事只有他经历过,袁崇焕也不过是“遂磔崇焕于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磔是古代一种分裂肢体的酷刑。
传首九边是皇帝和群臣恨到极致才会做出的惩罚决定,熊廷弼作为明朝末年杰出的将领,三入辽东统军抗击后金。熊廷弼与广宁巡抚不和终致兵败溃退,战败消息传回京师,王化贞被下狱,熊廷弼先被罢官后入狱,三司会审判其死刑,因不愿贿赂魏忠贤而导致罪名坐实,“传首九边,弃尸荒野,天下冤之”。四年后,熊廷弼沉冤昭雪,首级才被允许拿回去安葬。当然,这要求不是皇帝主动提出的,而是大学士韩爌等大臣联名上书求来的。这段故事用电影拍出来,绝对能惊艳四座。传首九边的故事就到这,那么九边是哪里?为何说它关系到明朝的国运?
九边在哪里?
九边是明朝为抵御北方大草原上的蒙古,而在北部边防地带设置的九个军事重镇,其前身是洪武年间的九大塞王的军事组织。九边,又称九镇,是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年间北部边境沿长城防线陆续设立的。《明史-地理志一》:其边陲要地称重镇者凡九:曰辽东、曰蓟州、曰宣府、曰大同、曰榆林、曰宁夏、曰甘肃、曰太原、曰固原。皆分统卫所关堡,环列兵戎。纲维布置,可谓深且固矣。辽东指辽河以东地区,今辽宁省东部和南部;蓟州是如今的隶属天津市;宣府没有现成地名,只有如今的一个大致区域范围,东起居庸关四海治,西达今山西东北隅阳高县的西洋河;大同是山西大同;榆林是如今陕西省榆林市;宁夏、甘肃、太原三地,只要是个稍微有点地理常识的中国人都清楚在哪;固原是今天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固原市。
九边是认为构造的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文化分界点,东至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几乎将明王朝的北部边境全包揽下。这事是理所当然的事,也不看看大明帝都北京城地理位置有多北。九边主要防御的敌人是游牧民族,前中期是主要防备鞑靼、瓦剌等蒙古部落,后期是主要抵御女真人。九边位于抵御蒙古、女真等游牧民族的第一线,可以当作万里长城来看,将其分作九大战区,职责明确分工合作。《明史稿·兵志》提到为何设置九边,为何在这些地区设置九边:明初北边地,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中包大宁、开平、东胜,而嘉峪之外,置哈密为属国,延袤万里,设兵镇戍,联络其间。成祖都北平,扆山负海,凭塞为险。自弃大宁于兀良哈,宣、辽间隔,京师屏蔽渐薄。已而兴和废,开平孤峙难守,乃迁卫于独石,而东胜亦内移。宣、大、延绥皆当敌冲。久之,河套沦弃,宁夏、固原边患日急,哈密入于土鲁番,关外即绝域矣。朱棣靖难成功削藩九大塞王,而后迁都北平,后来历代皇帝逐渐设置专门隶属中央的军事机构卫戍边疆。
九边军镇
军镇是东晋十六国时期新兴的一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实行的军事化管制,一般设置在军事要冲,当地居民与普通百姓分开,称“镇民”。军镇是一个拥有土地、人口、军队、后勤、军饷、边墙、城堡、墩台、兵器、马匹等组成的军事实体、战争巨人。都司卫所和九边总兵镇守是并存相制的,并不会出现一家独大或是类似唐朝末年的藩镇割据局面。九边总兵镇守是集合都司卫所、大将镇守与塞王守边等制度于一体的。永乐年间北边塞王守边制度的土崩瓦解,意味另一项军事制度即将兴起。九边总兵镇守制度直接脱胎于大将镇守制度,不同于行都督府、都卫,具有浓烈的军事色彩,专为征伐服务,有着便宜行事、节制诸将、军法从事之权。俨然一副土皇帝的外表。
总兵者,总率军马、统兵征伐也。朱元璋起义初期便曾任职过总兵,镇守和阳,专制军事,军法从事,地位甚高,权力极重。虽然自古以来,皇帝皆会主动授予统兵大将便宜行事的权力,但实际上,这种便宜行事是建立在皇帝所默许的限制上,若是不被默许,兴许仗一打完就被撤职问罪。元代总兵明确拥有便宜行事的权力,由法律章程规定:各处总兵官以便宜行事者,承制拟授,具姓名以军功奏闻。则宣命敕牒随所索而给之,无有考核其实者。
洪武开国时期,因结束元末乱世的征战需要,总兵数量颇多,后来数量逐渐减少,含金量渐高,乃是大明最高级别军官级别。九边军镇皆有着一位总兵,作为最高军事指挥官。蒙古屡次气势汹汹的侵犯袭来,军权分散不利于打仗,因此九边总兵事权逐渐归一,本来用以防止割据分离出去的督理钱粮、惩治罪犯权力,也被收回。九边军镇的地位是等同于地方行省的。甘肃镇是最早固定和建立下来,盖因斩断北、西、南三大蒙古势力、控制西域之锁钥的需要。
甘肃镇、宁夏镇是为攻略防御蒙古的右侧;宣府镇、蓟州镇分别为京师北门与东藩,用以保护北京城,属内围防护;大同镇是藩屏山西,遮京师之右,辽东镇是藩屏山东,庇京师之左,属外围防护;榆林镇处在形胜之地,五路襟喉,长城因河为塞,洛水之交,三水所会,边陲之郡,秦地要区,专控河套地区;固原镇偏属内地,因此地位较低,也是为防范蒙古所设;太原镇居京师之右,控扼西北,实形胜冲要之地。九边军镇的设立将北京城完美保护。
九边军镇不仅能调动自己军镇内的兵马,备御军队、外地都司卫所,甚至京营亦受其节制调遣。无论从中央集权角度,或是国家安全角度,九边皆与有明一代之国运血肉相连。
以文御武
九边军镇的势力和权力愈发壮大,而且作为军事长官的总兵由中央下派任职改为地方升迁,是不是有熟悉的感觉?像是唐末的藩镇,九边军镇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军事集团,不再完全受中央管制,武治色彩浓厚的开国初期这样的情况实属正常,当王朝趋于稳定、内部战争愈少、统治秩序稳固,文官势力逐渐抬头,九边军镇不可避免地北逐渐渗透。从明朝第四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时期开始,皇帝就专门从中央选出文臣安插到军镇中,做参赞之官,书写机要文书。参赞无参与军事谋议的权力,地位低于总兵,因此形成以文协武的祥和局面,但这只是暂时的。
往后,参赞职权扩大,可以总兵一同操练军马、修治城池、管理粮饷,军中机务,皆与谋议,享便宜行事的权力。熟悉明代史的读者一定知道,这便是巡抚的前身。巡抚主管民政,而军镇总兵有军权,随着时间的发展,粮饷事务繁重,总兵不方便协调地方行政事务和中央文官体系,陆陆续续设置巡抚,与总兵一同管理军镇事务。早在数十年前,内地已经推广巡抚制度。不仅是巡抚,中央还建立提督制度、镇守制度,提督地位高于总兵,镇守地位等同于总兵。不过,明代的九边军镇,可以没有巡抚、提督和镇守,唯独不可缺少总兵。
各镇巡抚职权大小是有一定区别的,这是根据地方情况的不同调整的,例如榆林镇巡抚兼督延安、宁夏兵备,及陕西钱粮和甘肃马政。反观蓟州镇巡抚,最初并无管理粮饷的权力。巡抚管理的事务繁多,最终形成文武相制的格局。九边军镇内有宦官镇守、文官巡抚与武备总兵,分别代表着皇帝、文官和武臣。巡抚职权的扩大意味着文官群体将手伸到兵权的最深处。明朝中后期,巡抚可节制副总兵以下武臣,并获给旗牌,得以便宜行事、军法从事。
总结
九边军镇分峙北边,彼此独立,却形成一个完整的大明北疆边防体系。各个军镇内部,巡抚和总兵的关系好坏影响着整个军镇的情况,明朝末年多少败仗,是因为总兵和巡抚不和引起的——巡抚看不起总兵,总兵看不惯巡抚。而九边军镇的外部,本应互相支援的一体攻防,却常出现视同秦越、袖手旁观的现象,地方权力异常的分散,有着巨大的互相掣肘之弊。之后明廷再实行总督制度,陕西三边总督、蓟辽保定总督,宣大陕西总督,这些军政权力层层叠叠的,十分臃肿。别看总督节制三镇,实际上仍遭到种种牵制,同时确定下,文官成为九边军镇的最高军政长官,武臣与宦官皆在其下。也就是说,九边军镇是战是守、是攻是防、是支援还是等待,全在文官群体掌握下。但是呢,文人相轻,互相都看不起,也会进行分裂内斗,算不得一个整体。
明朝总兵、巡抚和总督等制度建设,为清代的地方军政制度创新构建提供了借鉴,并隐隐将其推广至全国。
参考文献:《明弃河套(国防长城观之谬说)》《论明代封藩与军事职权之转移》《明代九边镇》《明代北边防卫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