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庸是什么人?靖难之役后他的结局怎么样?

在建文帝时期,发生了一次较为著名的内战——靖难之役。还不知道的读者,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盛庸是靖难之役时期杰出的明军将领,曾在东昌之战大败燕军,斩杀燕军名将张玉,使得形势对明军大为好转。既然盛庸如此能打,那他投降朱棣后为何不仅没有受到重用,还被逼死呢

一,参与伐燕

盛庸早年从军,因为兢兢业业而不断得以晋升,一直做到都指挥。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担心为侄子建文帝所害,便以“靖难”之名起兵反抗。盛庸便担任参将,随大将军耿炳文伐燕。

由于耿炳文善守不善攻,所以屡次败于燕军,建文帝便将他撤职,派李景隆继续伐燕。建文二年(1400年),大将军李景隆在白沟河之战惨败,只得南逃德州。燕军追至德州,李景隆只得又逃往济南。

盛庸对李景隆的昏聩无能感到不满,不愿再随他逃跑,便和山东参政铁铉一起死守济南。随后济南就在二人的防守下固若金汤,使得朱棣围攻三月而不能破城。接着朱棣因为后方遭明军威胁而准备撤军,盛庸与铁铉便趁机发动夜袭,大败燕军,还乘胜收复德州。

二,东昌破敌

庸引兵屯东昌以邀之,背城而阵。燕王帅兵直前薄庸军左翼,不动。复冲中坚,庸开阵纵王入,围之数重。燕将朱能帅番骑来救,王乘间突围出。而燕军为火器所伤甚众,大将张玉死于阵。王独以百骑殿,退至馆陶。(明史·盛庸传)

建文帝听说济南大捷,立即封盛庸为历城侯、平燕将军,让他接替李景隆伐燕,还任命陈晖、平安为左右副总兵,马溥、徐真为左右参将,让他们辅助总兵盛庸。随后盛庸驻兵德州,安陆侯吴杰守定州,都督徐凯屯沧州,互为掎角之势。

不久朱棣率军袭取沧州并生擒徐凯,接着乘胜攻击德州未克便南下济宁。盛庸只得率军南下并决定在东昌与燕军决战。随后盛庸在东昌城外列阵,朱棣便带兵直冲明军左翼,但未能击溃明军。朱棣便转而直冲明军中军,想要擒拿盛庸。结果盛庸早就料到朱棣的图谋,故意列开阵势放燕军深入,随后将其重重包围。

燕将朱能与张玉见朱棣被围,急忙带兵冲入明军阵中营救,朱棣这才得以逃走。但盛庸早就在阵中准备大量火器与箭弩,将之狠狠打向燕军,杀死了名将张玉。朱棣北撤,盛庸便命吴杰阻拦燕军北归。结果吴杰作战不力,朱棣得以返回北平。东昌之战是明军伐燕以来的第一次大胜,盛庸因此名声大噪,成为名将。

三,夹河惨败

建文三年(1401年),朱棣为雪东昌之耻,再次领兵南下。盛庸于是进军夹河,阻拦燕军。朱棣仗着建文帝不愿背上杀叔之名的旨意,故意前往明军阵前查看虚实。盛庸只得派一千骑兵追赶,但为燕军击退。随后盛庸列阵前进,朱棣则派先派步兵攻击,后以骑兵冲击明军。盛庸指挥部下死战,斩杀燕将谭渊。

朱棣见首次突击明军未成,便与朱能、张武再次带精锐骑兵分别突击明军。此战打得十分激烈,虽然朱棣与朱能穿过明军阵中汇合,但仍未能击溃明军。第二天,明燕两军继续大战,互有胜负。可随后阵中刮起大风,迷得明军将士睁不开眼。燕军趁机发动攻击,大败明军。

盛庸兵败,只得逃往德州。燕将李远趁机袭击沛县,烧毁明军粮草。自此明军士气低落,又粮草不足,导致战斗力大为下降。夹河之战使得明军好不容易再次取得的攻势逆转,被迫转为守势。

三,投降被害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在灵壁之战大败明军,自此明军再也无力与燕军抗衡。盛庸只得率兵南下,在淮河沿线布防,希望阻止燕军渡河。结果燕将丘福带兵绕到盛庸身后,打得明军措手不及,盛庸只得败走。随后燕军乘胜南下,直取扬州。盛庸便在六合及浦子口设防,企图阻止燕军渡江。但明将都督陈瑄临阵倒戈,导致盛庸兵败,燕军得以渡过长江。

盛庸见京师危急,便再次带水师攻击燕军,结果依然失败。随后朱棣攻克京师,自立为帝。盛庸见大势已去,只得投降朱棣。朱棣便命盛庸驻守淮安,安抚百姓。但朱棣内心仍为东昌之战的惨败及爱将张玉的死感到痛心,自然不可能放过盛庸。

无何,千户王钦讦庸罪状,立进钦指挥同知。于是都御史陈瑛劾庸怨望有异图。庸自杀。(明史·盛庸传)

永乐元年(1403年),盛庸退休。随后千户王钦上书揭发盛庸有罪,深合朱棣心意,便立即被升为指挥同知。接着都御史陈瑛弹劾盛庸心怀不满,有反叛之心。盛庸知道朱棣不会放过自己,于是自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