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恪是三国时期东吴的一位权臣,说到这个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
三国时代几次大战基本都是以少胜多,比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石亭之战等等。其实在后三国时代,孙权死后,诸葛亮的侄子诸葛恪曾以4万人大败魏国7万大军,也是经典的以少胜多战役。
公元252年10月,孙权病亡,年仅10岁的太子孙亮继位。孙权遗诏诸葛恪、孙峻等人辅政,孙亮登基后拜诸葛恪为太傅,吴国政权实际掌握在诸葛恪手中。诸葛恪是吴国大将军诸葛瑾的儿子,诸葛亮的亲侄子。而当时魏国掌权的是司马懿(251年去世)的儿子司马师。早年,孙权令作濡须坞,又于东兴(今安徽含山西南)濡须水上筑堤,以阻挡魏军。诸葛恪主政后,诸葛恪在东兴征集人力,重建以前未完成的大堤,左右依山各筑城一座。派留略、全端分守东、西两城,各带兵千人,自己则率兵返回建业。
魏国方面认为吴军入其疆土,耻于受侮,司马师正好想借孙权新亡,吴国政局不稳之际乘机攻吴,于是派出三路大军共15万人伐吴。十二月,以毌丘俭率领伐吴的中路军,进攻武昌;以王昶率领伐吴的西路军,进攻南郡并;令安东将军司马昭为监军,统率征东将军胡遵、镇东将军诸葛诞率步骑七万攻东兴,欲毁坏大堤。吴国军情告急,诸葛恪亲自率领四万援军到东兴。诸葛恪派冠军将军丁奉和吕据、留赞、唐咨等人为前锋,从山的西面攻上。
丁奉算是东吴的“四朝老将”了,但是之前一直没有什么耀眼的功绩,这次将是丁奉留名史册的机会。他对部下说:“现在各部队行动迟缓,如果魏兵占据有利地形,就难以与他争锋交战了,我请求快速攻上。”于是让各路军马从道路上避开,丁奉亲自率领属下三千人快速突进。当时正刮北风,丁奉扬帆行船两天就到达了东关,随即占据了徐塘。当时漫天飘雪,十分寒冷,胡遵等人正在聚会饮酒。丁奉见魏军前部兵力稀少,就对手下人说:“求取封侯赏爵,正在今天。”
丁奉居然下令让士兵们都脱下铠甲,丢掉长矛大戟,只戴着头盔拿着刀和盾牌,裸身爬上堤堰。魏兵看见光着身子的吴兵,都大笑不止,没有立即整兵对敌。吴兵爬上之后,立即击鼓呐喊,攻破了魏军前部营垒。恰逢吕据、唐咨、留赞等人也相继赶到,魏军惊恐万状四散奔逃,争相抢渡浮桥,浮桥毁坏断裂,魏兵自己跳入水中,互相践踏着逃跑。魏将韩综、乐安太守桓嘉先后遇溺,死者数万人。另外两路毌丘俭、王昶等得知东兴兵败,皆烧营退走,并留下大批军需物资,被吴军缴获,吴军大获全胜!
诸葛恪凭借此战,威望和权力达到巅峰,受封阳都侯,加领荆扬州牧,都督中外诸军事。丁奉凭借“雪中奋短兵”也一跃成为东吴后期重要的将领。战后魏国方面,司马师并没有怪罪别人,而是把责任自己承担起来,将弟弟司马昭新城乡侯的爵位削夺。东兴之战是诸葛恪一生最辉煌的时刻,然而此战过后,诸葛恪开始轻敌、专权。后来兴师动众伐魏,遭遇惨败,被政敌孙峻杀死,迅速陨落。
诸葛恪聪明伶俐,才思敏捷,起家骑都尉。后来辅佐太子孙登,说明孙权是非常喜欢这个孩子的。有几个故事可以看出来。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一天,孙权召集大臣们,差人牵一头驴来,在驴的脸上挂一个长标签,写上:诸葛子瑜。诸葛恪跪下来说:“乞求给我一只笔增加两个字。”于是任凭给他笔。诸葛恪接下去写了:“之驴。”在场的人都笑了。于是孙权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又有一次,孙权见到诸葛恪,问他:“你的父亲和你的叔父(指诸葛亮)谁更优秀?”诸葛恪应声回答:“我的父亲更优秀。”孙权问他原因,诸葛恪说:“我的父亲知道应该服侍谁,而叔父不知,所以我的父亲更优秀。”这类表现诸葛恪才思敏捷、善于应对的事还有很多。其实从诸葛恪年幼时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固然他有些小聪明,但其实也是性格缺陷的。比如他有些卖弄,多少有些阿臾孙权,这样的人能有一番作为,但是也会轻忽大意,所以注定结局不好。
东兴之战的功劳是属于诸葛恪和丁奉两个人的,诸葛恪指挥调度得当,而丁奉作为先锋大将,击溃了魏军的前方部队。战阵之间,瞬息万变,牵一发而动全身,丁奉突破之后剩下的就是摧枯拉朽了。三国后期,魏国和吴国的对峙是主旋律。刚刚掌权的司马师,面对孙权去世的吴国,想要趁机有所作为,结果却遭遇了失败,不得不说是偷鸡不成蚀把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