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韩信之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知秀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韩信到底怎么死的,被女人用竹签扎死的?
汉十一年,汉高后掌握了韩信谋反的证据,于是跟丞相萧何商议,如何智擒韩信,商议以定,萧何到韩信府上诓骗韩信,“皇帝凯旋,群臣都已到皇宫中表示祝贺,你淮阴侯虽然病了,但也应当前去祝贺一下。”
韩信狐疑,莫非刘邦果然拿下陈豨了?难怪我派去跟陈豨接洽的使者还没回来。既然皇帝已经凯旋,我韩信名列列侯,理应前去道贺,于是跟着萧何去了未央宫。
当韩信的双脚完全迈入长乐宫之后,武士立马冲过来,不由分说,当即绑了韩信,送到长乐宫钟室,被吕后斩杀,而后三族被夷。
以上就是司马迁对韩信之死的记载,载于《史记·淮阴侯列传》。
或许因为司马迁没有记录韩信的具体死法,所以后世的民间野史、演义作者就放飞想象的翅膀,虚构了“三齐五不死”,并让吕后在不违背“三齐五不死”的情况下,杀死韩信,非常地戏剧化,完美的演义小说套路。
所谓“三齐”,一语双关,一是韩信曾经受封齐王,而齐国七十称又称“三齐大地”,所以韩信是“三齐王”;二是“与三样齐”的意思,即“与天齐”、“与地齐”,“与君王齐”。
所谓“五不死”,又称“五不杀”,即无论韩信犯下什么样的重罪,在五种环境下不能杀,“五不死”的说法有很多种,一种是“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光不死”、“见铜不死”、“见铁不死”。
刘邦在定陶汜水之阳即皇帝位后,韩信便被改立为楚王。既然已不是齐王,就不存在什么“三齐”了,而韩信被杀的时候,连王都不是,只是列侯,所以吕后更不用顾及什么“三齐”了。
虽然没了“三齐”,但还有“五不死”啊。
为了不违背“五不死”,吕后充分开动了脑筋。
用布袋包裹住韩信,而后将韩信悬挂于大钟之内,让一群女子用竹签,把韩信扎死。如此一来,既见不到天,也见不到地,还见不到光,在布袋之内,也见不到铜与铁。
实际上,这只能是小说家的演绎。
任何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君王,都会树立贤明的形象,而赏罚分明便是贤明的一个条件,如果君王许给臣子“免死金牌”、“丹书铁券”之类的东西,就等于承认自己不会赏罚分明,等于承认自己不是一个贤明的君王,所以“免死金牌”这一类的东西,从来都不存在于正史当中。
作为开启两汉四百年江山的帝王,刘邦也一直在打造贤明的牌匾,因此不可能向韩信许诺“三齐五不死”。
虽然司马迁的《史记》中并没有具体记载韩信的死法,但班固却在《汉书·刑法志》中写下了韩信的具体死法,如果班固记载的没有差错,韩信的死法可是比传说中的被一群女子用竹签扎死惨多了。
“汉兴之初,虽有约法三章,网漏吞舟之鱼,然其大辟,尚有夷三族之令。令曰:‘当三族者,皆先黥,劓,斩左右止,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诽谤詈诅者,又先断舌。’故谓之具五刑。彭越、韩信之属皆受此诛。”
以上是班固的记载,大概意思是,汉初虽有约法三章,但对于死刑,还是有夷三族的令,夷三族的具体刑罚是“具五刑”,彭越、韩信都是这么被诛杀的。
什么是“具五刑”呢?先是黥面,而后割鼻,之后砍掉双脚,再用竹条抽死,然后割掉脑袋悬挂示众,最后把尸身剁成肉酱,拿到菜市场上卖掉。
不过,吕后称制的元年,这样的刑罚便被取缔了,所以司马迁会说汉高后时期“刑罚少用,罪人是稀”。
参考资料:《史记·吕太后本纪》、《史记·淮阴侯列传》、《汉书·刑法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