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瞻是如何葬送蜀汉最后一次力挽狂澜的机会。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煮酒论三国上回说到邓艾成功偷渡阴平,并且兵不血刃的占领江油,但这个时候对于蜀汉来说,钟会带领的曹魏主力大军被姜维阻挡在剑门之外,蜀汉成都的军队全师在,完全可以与邓艾一战,可惜姜维为蜀汉争取到最后的机会,全部断送在蜀汉最“坑爹”的将领之上,最终蜀汉灭国。
这位坑爹的将领就是诸葛亮的长子诸葛瞻,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完成刘备光复汉室的遗愿,每日都是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在第五次北伐中原时候,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诸葛亮临终前将平生所学的绝技全部授予大将姜维,希望他能秉承自己的遗志,继续担当起兴复汉室的重任。至于长子诸葛瞻,这时候不过八岁、诸葛亮不可能把他带到军中言传身教,面对这个自小聪慧的儿子,
诸葛亮担心他过于自负,将来成不了大器”,在临终前作《诫子书》与诸葛瞻,希望他修身立志、但是可惜,诸葛瞻虽然聪慧,但未必能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
虽然诸葛亮担心儿子成不了大器,但蜀汉国内上下却因为诸葛亮的缘故,对诸葛瞻充满过高的期望。刘禅对于相父诸葛亮这个儿子也十分看好,先后叫诸葛瞻担任射声校尉、侍中、等诸葛瞻十七岁便把他召为驸马,可以说诸葛瞻几乎是“一路绿灯”般地踏入仕途,跻身高官之列、并且最关键的一点,每当朝廷颁布一项好的政令,尽管不是诸葛瞻建议倡导。百姓们都会互相转告说:“这是诸葛瞻所提倡的”,因而诸葛瞻并没有做多少事情就声名显赫。
蒋琬、董允、费祎三大贤相全部去世后,诸葛瞻与辅国大将军董厥一起执掌朝政。此时的诸葛瞻只有34岁,真可谓春风得意、志得意满。然而从诸葛瞻的实际表现来看,却难称“廊庙之才”,跟其父的能力相比差得实在太远。
蜀汉景耀六年(263),魏国司马昭调遣钟会、邓艾、诸葛绪统帅三路大军,进军蜀汉。蜀汉朝廷因为黄皓压下了姜维的奏疏,没能及时调遣援军固守各处险要,导致姜维疲于同时应对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总共十五万以上的军队。
但姜维力挽狂澜,摆脱邓艾,诱退诸葛绪,阻住钟会,将魏国大军挡在剑阁,令其不能再进一步。同时汉中仍然有驻守汉城的蒋琬之子蒋斌、乐城王含、黄金柳隐等诸多围戍未能被钟会攻下,成为钟会的后顾之忧。
邓艾见剑阁难以攻下,于是率军从阴平道绕过剑阁,袭击姜维的后方,阻挡在邓艾前面的江油太守邈不战而降,邓艾进一步攻打涪城,直逼成都。蜀汉朝廷闻知后,让诸葛瞻统兵前去阻挡邓艾。
面对如此危急情形,诸葛瞻急忙带领张遵、黄崇等人出兵,将大军驻扎在涪县,准备在此阻击魏军。尚书郎黄崇多次向他建议,应该提前占据险要地势,这样一来就可将邓艾大军阻击在平原之外,蜀军也能凭借有利地形对来犯敌军造成有效打击。奈何诸葛瞻并未听从黄崇建议,最终致使蜀军错过歼敌的最好时机。
于是,邓艾顺利带领魏国大军进入蜀地平原,并向诸葛瞻发起猛烈进攻。蜀军不敌之下,诸葛瞻被迫退于绵阳据守。在邓艾的出色指挥之下,诸葛瞻没能坚持太久,绵阳也因此失守,诸葛瞻父子当场战死,邓艾则率军直取成都,蜀汉后主刘禅献城出降。
从诸葛瞻的军事表现来看,难免会令人失望。倘若诸葛瞻能够听从黄崇建议,及时据险而守,这样必定会使邓艾大军因为缺少后续补给而主动撤退。如果诸葛瞻能够坚持到姜维回归,蜀国未必没有自保之力。
但政治角度来看或许来就能说明白一些原因,首先当邓艾偷渡阴平成功拿下江油。实际上此时蜀汉已经基本被邓艾这好似“剜心一刀”的计划“刺死”了。诸葛瞻要想守,必须要有一场胜仗,起码是一场不胜不败的战斗来稳定军队的士气,然后固守。
如果诸葛瞻面一般将领或许能取得一些胜利,但他面对的邓艾可以算是当时最杰出的将领,此时邓艾也明白,自己是没有退路的,两军在绵竹之间展开决战,诸葛瞻在绵竹摆好阵势等待邓艾,邓艾派其子邓忠与司马师纂两个攻其诸葛瞻两翼。邓忠、师纂失利,退回,对邓艾说:“贼兵坚守牢固,很难击破。”
邓艾大怒,说:“生死存亡之际,全在此一举,还说什么可与不可!”大声叱责二将,并要将其斩首。二将这才策马奔回,挥军再战,邓艾也亲临督战,终大破蜀军,遂克绵竹,斩蜀将诸葛瞻及尚书张遵等人。
总体而言,诸葛瞻失败当然一部分原因在内部政治所在,不过诸葛瞻的仕途太过顺利,性格过于自傲也是一方面原因所在,一是他不吸取他人意见,导致战机延误,失去有利地形,他想依靠一场胜利获取激起蜀汉的军心,但此时蜀汉的军队的战斗力,早已不是当年诸葛亮北伐时候可以使曹魏畏惧,相反蜀汉的军队对于曹魏反而十分畏惧,想依靠这样的军队在平原之上与邓艾带领的曹魏精英部队作战,结果可想而知,不过诸葛瞻拒不投降的气节,以及最终战死沙场的结局,倒也成就了诸葛一门的忠义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