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贤是什么人?他是怎么死的

很多人都不了解李贤的事情,接下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欣赏。

公元680年,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二儿子,当时的太子李贤因为私藏盔甲被控谋反,废为庶人。三年之后流放到了巴州,第二年死在巴州,享年29岁。历史上都认为章怀太子李贤,是被武则天逼死的。那么,真的是这样吗?如果是的话,作为母亲的武则天,为什么要杀儿子呢?

太子李贤被母亲武则天逼死在巴州

李贤的死,史料记载说是被逼自杀。据《旧唐书》记载:“文明元年,则天临朝,令左金吾将军丘神勣,往巴州检校贤宅,以备外虞。神勣遂闭于别室,逼令自杀。”意思是说,李贤是被武则天派去的使者给逼死的。当然了,一个使者肯定不敢杀皇子的。所以,幕后真凶就指向了武则天。

那么,武则天为什么要派人逼死自己的儿子呢?是因为他不学无术,任性胡为吗?当然不是,恰恰相反,经过历史学家的研究,李贤还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两个好太子之一。

据《旧唐书》记载,李贤从小就是个学霸。不仅饱读圣贤之书,而且他过目不忘,孝敬父母。所以,历史上的李贤天性纯良,深受父亲的喜爱。而正是因为这一点,唐高宗对李贤特别看重,一直是悉心栽培。

上元元年,也就是公元674年。高宗改封李贤为雍王,辅佐他哥哥,当时的太子李弘处理政事。因为李弘从小就体弱多病,唐高宗这么安排,一来是可以减轻一下太子的压力,二来也可以锻炼一下李贤处理政务的能力。到了上元二年,李弘去世了,李贤就顺理成章的被立为了太子。

那么,当了太子之后,李贤的表现又怎样的呢?据《旧唐书》记载。说唐高宗巡视期间,太子李贤奉命监国,他对政务非常用心,细心听取大臣的意见,关心百姓。除了公务,李贤对法律纠纷也特别用心。此外,他还很爱学习,再忙的也要挤出时间来读书。

总之,监国期间,李贤做事是尽心尽责,唐高宗非常满意。不仅是政务,在学术方面,李贤在当太子期间,还做了一件大事儿。他召集很多的著名学者对《后汉书》进行了批注,而他的这个批注史称“章怀注”,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至今被很多历史学家所称道。

李贤监国期间尽心尽力,深得大臣们敬重

所以,李贤绝不是一个不学无术,任性妄为的纨绔,而是史上难得的一个好太子。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是个好太子,后来为什么又会被废,甚至被杀了呢?关于这个问题呢?我们得分两块来说,先说被废。

从史料来看,李贤太子被废,起因跟一个叫明崇俨的人有关系。当时,唐高宗李治身体越来越差,这个时候有人向武则天推荐了个江湖术士,说他能够帮皇上调理身体,这个术士就是明崇俨。

说来也巧了,在明崇俨的调解之下,李治身体确实有所好转。由此,明崇俨也就深得李治和武则天的信任。可是,我们知道江湖术士靠什么吃饭,靠嘴忽悠。那有一天,明崇俨又开始忽悠了。他说他会看相,所以武则天就让他看看自己的几个儿子。

那明崇俨是怎么说的呢?史料《新唐书》里面是这么写的:“崇俨言英王类太宗;而相王贵。贤闻,恶之。”英王就是当时的李贤。什么意思呢?明崇俨说,李贤象唐太宗李世民,有王者之相;相王是老四李旦,说李旦是富贵相;那太子呢?他说“不堪承嗣”。意思说太子不适合继承皇位。

听他这么一说,李贤就很不高兴,很讨厌明崇俨。这事就是个引子,不久发生了一件意外。这个喜欢搬弄是非的明崇俨竟然被人给杀了,是谁杀的?不知道,凶手一直没抓着。但是,武则天怀疑这件事是李贤干的。因为明崇俨说过李贤的坏话,她知道李贤讨厌这个人。

于是,武则天就派人去查,结果查出个惊天大案。《资治通鉴》记载:“于东宫马坊,搜得皂甲数百领,以为反具”。也就是说,武则天的手下竟然在太子府里搜出了几百具兵甲,这就是李贤被废的起因。因为按照当时的制度,任何人私藏兵甲,一律按谋反论处。

李贤非常讨厌明崇俨这个江湖术士

但是,对于太子李贤为什么要谋反,当时很多人都觉得蹊跷。可没等大家回过神来呢,武则天又找到太子谋反的人证。《资治通鉴》里边说,“道生又款称,太子使道生杀崇俨。”道生是什么人呢?《资治通鉴》里是有交代的,说太子颇好声色,与户奴赵道生等狎昵。这个道生就是李贤的男宠,就是他指证李贤是杀死明崇俨的主谋。

那么,明崇俨一个江湖术士杀里也就杀了,怎么就成了太子意图谋反的证据了呢?刚才我们说了,唐高宗身体很差,在明崇俨调解之下,这才有所好转。而就在这个时候,太子竟然把明崇俨给杀了。这不是希望高宗早死,他好继位吗?

就这样,人证物证俱全,太子李贤的谋反罪就被坐实了。可是,对于这件事,史书又留下了一段很让人琢磨的记录,“上素爱太子,迟回欲宥之”。意思就是说,当时虽然人证物证俱全了,可是唐高宗还是想保李贤的。

只不过,他最终没有拗过武则天。武则天是这么说的:“为人子怀逆谋,天地所不容,大义灭亲,何以赦也。”最终,李贤的太子之位就被废了,这是正史记载李贤被废的原因。

那么,李贤真的造反了吗?专家认为不可能。李贤当太子期间,曾经3次监国。他的所作所为已经得到了唐高宗的肯定,而且也得到了群臣的拥护。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太子之位是不存在竞争对手的,至少是没有强有力的对手。

而且,当时他爹已经体弱多病,由他来继承大统只不过是时间问题。更何况,当时他才24岁,很年轻,根本没有必要铤而走险。再说了,当时辅佐他的大臣是谁,张柬之,一代名相,深得唐高宗的信任。后来光复李唐政权,张柬之也是立了头功的,他不可能怂恿或者听任李贤谋反。

另外,刚才也讲了,唐高宗本不想处置李贤。从李治的态度来看,他其实不太相信太子会谋反。所以,真正想废掉李贤太子之位的,只有武则天。那么问题就来了,所谓血浓于水,母子情深,天底下有什么能超越母子亲情呢?答案只有一个,权利。

对于李贤的造反,高宗李治明显不信

有专家认为,武则天一定要废掉李贤,很可能是因为母子争权。我们知道唐高宗在位期间,政坛上有一种说法叫“二圣”,也就是武则天和丈夫一起主政。尤其是唐高宗执政后期,武则天更是大肆扶持娘家势力,把自个的兄弟侄子全都安插在重要岗位。

而不巧的是,当太子李贤以监国身份走上政治舞台,开始崭露头角的时候,也正是高宗执政的晚期,武则天权力上升的关键时期。那么,这个时候武则天是什么心态,权力欲达到了疯狂的地步,她还能容得下太子成为她执政掌权的障碍吗?当然不可以了。

所以,很多学者都认为,史书上记载的所谓太子谋反,不过是武则天排除权利障碍的诬陷。都说虎毒不食子,太子李贤已经被废了,囚禁3年之后,又被流放到了巴州。这个时候的李贤已经是个平民了,那武则天为什么还要对他痛下杀手呢?接下来我们就讲讲李贤被杀的谜案。

公元684年,也就是李贤被指谋反的第四年,高宗李治驾崩,老三李显即位,就是唐中宗。可是,李显只当了55天皇帝,就被他母亲武则天给废了,老四李旦就成了傀儡皇帝。完全掌握大权的武则天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把李贤发往湖北做了庐陵王。第二件就是派丘神勣前往巴州逼死了李贤。

那么,既然史料明确记载,是武则天派丘神勣去逼死李贤的,那武则天当然就是主谋了,怎么还会说李贤被杀是个谜案呢?这就要说到史学家兼文学家郭沫若的考证。

郭沫若发现,虽然《资治通鉴》里头有记载,说武则天派丘神勣前往巴州,并且风使杀之。但是同样作为史料,新旧唐书里的《章怀太子传》里面却没有这四个字。那么,作为《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他又是怎么知道武则天风使杀之的呢?

所以,郭沫若认为,司马光说这话是没有根据的。那么,武则天派丘神勣前往巴州干什么呢?郭沫若认为她应该是想招李贤回京师,重新启用。只不过,在这个当口有人设下了阴谋。

李贤最终被丘神勣逼死

唐朝有人写了一本书,叫《朝野佥载》,郭沫若根据这本书里的相关记载推算,使坏的这个人应该是当时的中书令裴炎。按照这个推测,裴炎应该是设局让丘神绩误解了武则天的意思,以为是要杀了李贤。而李贤也以为母亲真的容不下他了,所以自杀,这就是章怀太子之死,成为谜案的由来。

不过,对于郭沫若的这种推测,有学者认为有点牵强。首先武则天为了权利,她可以六亲不认,这是大家公认的。早年为了陷害王皇后,她不就杀了自个儿的女儿,再杀个儿子就不足为怪了。其次,就当时的形势来讲,武则天不可能容得下李贤。

为什么这么讲?我们知道,中宗李显登基是在公元684年。55天之后他被废了,接着是睿宗上台。可是,睿宗被废,武则天以武后身份君临天下,又是公元684年。也就是说,同一年之类,唐王朝换了三个皇帝。

这说明什么?说明唐高宗死了之后,武则天对登基称帝早就迫不及待了。但是,她的周边却危机四伏。因为当时的军队大多还掌握在李家皇族的手中,这些人都在观望。如果她贸然登基,一旦有一个人出来反对,只要这个人有足够的影响力,那局势很可能会立马翻转,前太子李贤恰恰就是这个有足够影响力的人。

前面讲了,李贤在监国期间,因为用心做事,关爱百姓,已经得到了群臣的拥戴。而四年前的所谓太子谋反案,有很多人就觉得这里有问题,不相信他会谋反。再加上李贤本身,就是李家的正统血脉,要赢得军队的支持,可以说是易如反掌。

所以,有学者就认为,趁李旦在位期间,假借风传造反一说逼死李贤,只不过是武则天为自己登基,消灭可能存在的对手罢了。李贤死后,在公元685年,武则天下子恢复了李贤的雍王称号,并且在巴州安葬了他。但是在705年,神龙政变之后,中宗李显上台,他想起了客死异乡的二哥,于是就派使者迎回了李贤的灵柩。同时追赠李贤为司徒,以亲王的身份把他陪葬在了乾陵,也就是现在的章怀太子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