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龢真的甲午战败的罪魁祸首吗?真相是什么

翁同龢真的甲午战败的罪魁祸首吗,接下来知秀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翁同龢:不将两行泪,轻向汝曹弹

现在对翁同龢的评价有越来越低之嫌,不仅将甲午战败原因的很大一部分算在了他的头上,而且还升格为卖国贼一类,网上的愤子一堆,这个我觉得就很有点过分了。

这些观点的来源,很大程度上是拜现在的电视剧,无论是《走向共和》还是《台湾一八九五》,都将其放在李鸿章的对立面,而原来被斥为卖国贼的李鸿章,现在倒是获得了普遍的同情。

说实话,我是同情和佩服李鸿章的,作为一个“裱糊匠”,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能为大清王朝续命而作出的努力之大,李合肥绝对是第一人;而翁同龢在我的概念中,最多是一个“清流误国”,但若从学识或士林正气来看,他还是一个值得赞赏之人。

翁同龢与李鸿章,无疑是影响那个时代的重要人物,其实,民间有一句很著名的对联说,“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意思就是说,这两人都不是啥好东西。

以今人的角度去评价古人,是现在评价历史人物的通病,如果能够站在那个时代去审视这些人物,肯定会得到不一样的结论,视角不同读出来的无论是李鸿章还是翁同龢,定会获得同情之感。

说翁同龢为何要将这李鸿章关联在一起?这是因为,二人在这段风云激荡的历史阶段中的交集,被现在很多人认为不仅影响了时局,而且也直接引致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当然也成为后人评价的焦点。

不得不说,翁同龢在此是受了不少委屈的,当然,比起他的对手李鸿章身背的“卖国贼”之名,还是要轻了不少。

翁同龢,字叔平,号松禅,江苏常熟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咸丰年科举状元,历任户部和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等职,又先后担任清同治和光绪两代帝师,年74岁逝世,追谥文恭。

他生在北京,是大学士翁心存之子,正宗的官宦人家,4岁回乡苦读,一路高歌,直到摘得人人钦羡的状元;入仕后多处供职,以学识名满天下,后被任命为帝师。

作为状元郎,他的学识那是相当高的,他多次又多地为考官,为大清朝选遴选了大仳的人才,另一方面也门生遍天下,故而后来被人称为的翁党之人也是多多。

自鸦片战争以来,外国势力觊觎我中华日盛,为强国计,在国内开展了洋务运动,行“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策,这些人除了“大清中兴四大名臣”之外,还包括沈葆桢、丁日昌、刘铭传等众多人物。

但是,洋务之路走得也是艰辛,因为办洋务首先需要的是大洋,没钱啥也干不成;于是,它的对立面,所谓“清流党”应运而生。

说它是党这是有点小问题的,因为这些人没有领袖、纲领等这些必备的组织要素,只是一帮观念相同者的松散群体而已,主要由翰林、科、道言官构成,而翰林帮是其主力,类似于党校进修班,但各地监察御史亦是不可小觑的重要力量。

翁同龢虽是帝师,但他却并不是清流的领袖人物,主要力量是张之洞、张佩纶和陈宝琛这几位是主力。

但洋务派和清流党有时也是难以分清的,如张佩纶,后来是李鸿章女婿,自是李党一枚;而张之洞办洋务也是首屈一指的人物,而曾国藩和李鸿章也是翰林出身,所以,两者错综复杂,并不是简单能划分的。

洋务和清流实际上是同当时的后党和帝党紧密相关,在人们的印象中,办洋务者,都是一帮干实事之人,而清流则是一伙只知在一旁指责,属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帮闲,这个就不深究了,很是复杂,要说的只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翁同龢与李鸿章二人不和是众人皆知的事实,缘由据说是因为李鸿章曾经惩罚了翁的亲属而结怨,所以,当翁同龢为户部尚书时,处处给李鸿章为难,不给他经费,以至于电视剧中,借北洋水师管带林永升之口说,他们已多年未添置一炮一舰。

将“私仇论”放大到甲午中日之战的格局中,就如同小报记者猜度秦皇汉武一般,实在是放不到桌面上来,翁同龢有自己的一定之规,李鸿章亦是不变应万变,岂是能将那私人恩怨来判定战争的走向。

六十年中事,伤心到盖棺;

不将两行泪,轻向汝曹弹。

这是他临终之时赋的一首诗,实在是伤心欲绝,但却又无法对人说;说也说不清楚,他不但像一条狗一般地被人抛弃,而且还身背种种恶名。

南宋之际,主张打的岳飞是英雄,主张和的秦桧是奸臣;而甲午之际,主张打的翁同龢是“误国”,主张和的李鸿章是“卖国”,在今天,可能说翁帝师“卖国”要比李中堂更甚。

“因私废公、睚眦必报、精于内斗、食古不化、贪名愚直,克扣北洋海军军费,直接导致甲午战败,台湾被割让”,在有些愤子口中,他就是一个清代的秦桧!

其实,在当时,不主张同日本开战之人,在朝堂上有话语权的,大概只有一个李鸿章了,他是个明白人,知道大清的国力财力军力是何种状况,也知道日本相应的情况,所以,他主张谈判解决问题。

然而,除此之外的所有人,包括慈禧和光绪,都是主张武力解决的;在国人眼中,日本乃蕞尔小国,不给它一点颜色看看,不知道马王爷几只眼,这是全国之共识。

打输了,没有人说自己不对,怪李鸿章,怨翁同龢,杀卫汝贵,连早已自杀殉国的丁汝昌都不准下葬,独独没人自省一下,这一切都是无知和愚昧造成的,是长期狂妄自大,同世界进程脱轨的必然结果。

纵观翁同龢一生,其实就是一个标准的守旧派,尽管他推荐启用了康有为,似乎还有点革新的意思,然而,他的底色是儒家传统的观念,于西学,于洋务,都是完全的抵制态度。

这不能怪翁同龢,虽偶有几人“放眼看世界”,但整个国民的意识未开,天朝大国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才有“六君子”血染菜市口,才有义和团汹起,以及老佛爷一日之内同十一国开战的荒唐。

但是,历史对这样一位游离于世界主流之外的儒士,加载了太沉重的责任,他既管外事,又管内政,这些并非其所长,实在非他的能力所能够承担,尽管他清正廉洁、律己爱民、公忠体国,但这些都于时局无补。

他虽然被现在的官方誉为政治家,但他还是应该去做学问才好,于政治方面而言,其能力实在不是他的长项,难当大任。

我们四川老乡有一位叫费行简的曾评价过他的能力,“临事喜纳群言,而不能别其是非,持论不免两歧”,这个算是说到点子上了,在翁同龢处理事务,乃至一生处事的原则上,都呈现出着这样的一个特点。

作为一名士林领袖,翁同龢的私德是极好的,他一生不贪财,不好色,尤其是被大家赞颂的,在勘查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中,他大刀阔斧,将包括封疆大吏在内的众多贪官污吏们斩于马下,他文章出众,诗赋书法及绘画之水平,都是冠绝一时。

不幸的是,他生在了一个风起云涌的动荡时代,完全超出了他所受教育的认知范畴,而他最后是弄得无论是皇帝还是太后,抑或是守旧派还是维新派都不喜欢他,使其成为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人物

好在后来的朝廷还是觉得,对翁同龢的处置和评价有些过了,不然,何以会给他安了个“文恭”的谥号?

翁同龢肯定不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也许,他天生就与政治无缘,朝堂上的勾心斗角,派系间的你死我活,岂是他这满脑子不合时务的观念能够应对?但是,可以想见,如果他身处太平时代,岂能不是一个正色立庙堂的君子典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