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知秀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孙绍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提到三国时期虎踞江左的东吴,相信很多人会想到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它的评语,也就是"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和曹魏、蜀汉这样靠曹操、刘备一代人就基本奠定的政权不同,东吴的基业经过了"江东虎"孙坚的开创、"小霸王"孙策的开拓和孙权的开发,才得以牢牢坐断东南,并成为了三个国家中最后灭亡的一个。
不过,率领江东子弟打下东吴基业的孙策在临终之际却选择了传位于弟弟孙权,而不是自己的儿子孙绍,这令不少人觉得疑惑。毕竟,和弟弟相比,自己的亲生骨肉无疑要更加亲一些,而且把自己的财产传给儿子是我国古代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认可的规则。
那么,为何孙策没有传位给孙绍,孙权继位后又是如何对待自己的侄子、侄孙的呢?
首先,我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也就是为什么孙策传位孙权而不传给孙绍,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孙绍的年龄太小,相比之下年纪大一些的孙权更能够得到大臣们的支持。
孙策去世时年仅二十五岁,而此时他已经有了一子三女,因此作为最年长孩子的孙绍应该才五岁左右,孙权当时则是十八、九岁。正所谓"主少国疑",也就是说如果君主年幼,群臣百姓便会心存疑虑,担心他不能治理好国家,甚至有野心的人会开始计划趁其弱小攫取权力,甚至将其取代。
另一方面,当时的东吴只是刚刚被孙策所占领,地方上的豪族以及山林中的少数民族都还没有完全归心,而北方的曹操、西边的刘表也都非等闲之辈。如果此时让一个年仅五岁的孩子来统领江东,可想而知会有多少人心生不满,多少人窥私权力。所以说,尽管当时孙权也没有多大,但作为继承人来说,要比还是孩童的孙绍更加合适。
年龄是一个重要问题,而能力则是让孙策选定孙权的最大理由。
当年孙策刚刚打下江东,就为了锻炼十五岁的孙权将他封为阳羡县令,天生就有治国才华的孙权在任期间做的非常出色。
后来,汉朝廷曾派出使者刘琬前往江东为孙策加锡,在见过孙家众人后,刘琬曾对别人说道:"吾观孙氏兄弟虽各才秀明达,然皆禄祚不终,惟中弟孝廉,形貌奇伟,骨体不恆,有大贵之表,年又最寿,尔试识之。"
另外,孙权还经常跟随孙策四处征战,他参与谋划的计策常常让孙策都感到吃惊,自认为比不上。因此,有时孙策宴请诸将士,就会告诉孙权:"此诸君,汝之将也。"也就是说,这些人迟早都要交给你来调遣。
从这句话我们就可以看出,孙策内心早有把孙权作为继承人的想法,当然,他当时估计是不会预料到自己会如此年轻就去世的。
建安五年(200),被行刺而导致重伤的孙策在弥留之际将象征江东统治权的印绶交给了孙权,并嘱咐他道:"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在他的心里是很清楚的,如果要带兵打仗、开疆拓土,那孙权是不如自己的,但孙权的治国才能远胜于他,能够将大致安定下来的江东带到一个新的高度。
因此,即使是大权以后不会被交给自己的儿子孙绍,他也并不介意。
那么,孙策的后人们最后结局是怎样呢?对此,史书中只记载短短一句道:"权称尊号,追谥策曰长沙桓王,封子绍为吴侯,后改封上虞侯。绍卒,子奉嗣。孙皓时,讹言谓奉当立,诛死。"也就是说,孙权称帝后,将孙策封为了长沙桓王,而孙策的独子孙绍则先后被封为吴侯、上虞侯。
孙绍原本有一子名叫孙奉,但暴君孙皓在位时,人们都讨论应该立其为新君,这让残暴的孙皓十分生气,于是直接将其诛杀。
另外,孙策还有三个女儿,她们分别被嫁给了顾邵、陆逊和朱纪。当时,江东的四大家族就分别是陆、朱、张、顾,可见这三女基本属于是政治联姻的筹码,被当成了巩固豪族和皇室关系的工具。
不过,对于乱世中的女性而言,或许能够嫁入大家族也不失为一种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