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骈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知秀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现象越来越严重,唐朝需要有人能像郭子仪等人一样站出来平定藩镇动乱,高骈就被皇帝寄予厚望,他是唐朝后期出色的名将,自己出身将门,祖父也是一代名将,他最后因功被封为郡王。靠着家族的关系,高骈很早就在禁军里面闯出名堂,他的军事才华非常出色,南征北战帮助国家打退众多强敌,收复交趾、重创黄巢、屡败南诏。咸通七年,他成为静海军节度使,之后连续转任五镇节度,成为唐朝东南地区的军政大员。
此时的高骈可以说是人生赢家,乾符六年,他率军镇压黄巢起义,朝廷不仅给了他东南地区的军权,还给了他财政大权,甚至还把他封为郡王,朝廷的信任,却没能换来高骈的忠心,他面对黄巢大军的时候,居然选择了中立。此后高骈在东南割据一方,想要做东南的真王,可他最终不仅没能如愿,反而还死在了自己部下的手里,一代名将落得这样的结局,实在让人唏嘘不已,在地方要兵有兵,要钱有钱,无论是朝廷还是黄巢都不能把他怎么样,可他为何却死在部下手里呢?
一、高骈自立
其实高骈没有真正反朝廷,从乾符六年一直到次年,高骈都严密在长江布局,打算要阻挡黄巢军队侵吞东南,他也确实成功了。但他与黄巢交手有胜有负,他本人也开始犹豫起来,因此黄巢后来转攻长安,他没有选择起兵北上,拒绝奉诏实际就等于自立,唐末一大帮节度使都是这种情况。
他甚至都打算要让皇帝到自己这里来,在皇帝想要撤掉他的时候,他公开表示皇帝是“亡国之君”。高骈的态度已经很明确,他与朝廷的关系无法维持原样,他与当初的田承嗣这些人一样,割据地方,名义上属于朝廷,实际已经在地方自治。高骈当时控制的地区主要是江淮,他以扬州为都城,拥兵十多万人,这些军队也是南方的精锐,这么大的势力,按理说高骈不可能会失败。
二、高骈被杀的原因
高骈的死亡时间上存在着一些差异,不过相差的时间不超过一个月,也就不用太过在意。高骈死在以毕师铎这些人为主的叛军手上,他们原本是高骈的手下,没想到会联合起来反对高骈。高骈被杀主要因素,还是自己对于这些人的警惕性不够高,不只是唐朝,还有后来的五代,都出现过很多次,节度使被手下人杀掉的事情。
唐朝养出了一帮骄兵悍将,这些人仗着自己的武力,只要不符合他们的利益,他们就会起来闹事。高骈长期带兵,却忽视了这个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判断能力在不断下滑。而他自己也失去了进取心,高骈并不是一个有太大野心的人,他只是安于现状,觉得自己拥有的这些东西就足够好了。东南是唐朝当时最为富庶的地方,在这里高骈沉迷于富贵与修道,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职责。
《新唐书》记载:“吕用之又存暨工诸葛殷、张守一有长年之术,骈并署为牙将。”他在府内就用了不少像张守一这类的道士,这些人长期围绕在他的身边,他自然就会失去手下将领们的信任,高骈早期是非常善于治军的,可随着年龄增长,他忘记了一个统兵的人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如果说他只是不断用道士担任要职也就算了,他的生活极度腐化,《新唐书》记载:“(高骈)于府第别建道院,院有迎仙楼、延和阁,高八十尺,饰以珠玑金钿。侍女数百,皆羽衣霓服,和声度曲,拟之钧天。”
从这些记载,能看出此时的高骈,心思已经不在军事上了,他也没有想好好治理地方,完全就是打算做一个富家翁。可他手里掌握着重要的东南地区,还有着庞大的军队,这些人跟着他,都是有追求的,他封闭了自己,底下的人就失去了晋升的希望,不要说跟着他一起争取功名了,底下的将领们甚至平时都没办法见到他。
历史上就有过这方面的教训,当初胡亥刚刚继位的时候,他还是掌握大权,可赵高就想办法让他长期封闭自己,不与底下的大臣见面,时间长了,由于他长期不露面,权力就渐渐落到了赵高的手里。我认为高骈当时年老,他已经受到了周围人的蛊惑,自己甚至都有可能被架空。
三、高骈的军队成分
唐朝主要实行募兵制,高骈原本是禁军出身,他后来又长期在边镇带兵,因此高骈的军队成分相当复杂。主体还是扬州等地募兵,后来他通过战争,又吸纳了不少黄巢的军队,像毕师铎这些人,都是黄巢手下的将领。高骈没有整合好自己的军队,这些人都有着一定的兵权。
淮南地区并非是他长期经营的地方,因此他在这里没有足够强的嫡系,除了杨行密等个别几个人之外,其他的人都是高骈后来才吸纳的部下,这些人就很难保证一直忠于高骈了,毕师铎在打算起兵的时候,高骈手下众多的将领都一起跟着他干,可以说高骈已经众叛亲离,除了一个杨行密,其他人都站在了他的对立面。
高骈与一般的名将不太一样,他有文人性格,自己能文能武,他也有不少作品,在后世能流传下来,可越是这样的性格,才会让他误了大事。他的很多做法,都带有明显的文人风范,偏偏他生在了乱世当中,这种性格反而害了他。他也不够狠辣,像处理黄巢军队的时候,就像苻坚等人那样仁慈,没有吸取这些人的教训,他要是能果断把这些降将处理掉,自己或许不会被杀。由于晚年的转变,高骈在后世中也很难与郭子仪这些人齐名,甚至有很多史学家,对他的评价并不高,毕竟他确实是背叛了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