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汉景帝削藩的读者,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汉景帝削藩,其他诸侯均乖乖就范,为何到了吴王刘濞这里就反了?
公元前154年4月,汉景帝决定听从恩师晁错的建议,开始“削藩”,随即吴王刘濞举兵谋反;最终,此事演变成影响了两汉历史发展的“七国之乱”。
廷臣方议削吴。吴王恐削地无已,因发谋举事。
提起这一段历史,大家一定耳熟能详且如数家珍。
小编相信:对于在此期间所发生的种种是非对错,每位朋友都有自己的看法或见解;比如,晁错死的冤不冤?再比如,周亚夫坚持不救梁王的举措到底对不对?等等等等。
关于这些问题,我们以前讨论过,今天就不在此赘言了。
今天,小编想要和大家聊的是上文所引述的那句史料:廷臣方议削吴。吴王恐削地无已,因发谋举事。
请大家注意那个“方”字,它的意思是“刚刚、刚开始”。
那么,上面这句话可以翻译为:汉廷刚刚开始讨论怎么削弱吴国,吴王刘濞就因害怕利益受损而谋反了。
可能很多朋友还没有get到小编的点;那么,我就再说明白点吧!
对于“削藩”一事到底会演变成怎样一种局面,其实,在晁错和汉景帝师徒的心里,也是没底的;所以,在向实力最强的诸侯吴王刘濞下手前,他们(景帝和晁错)先捡了几个“软柿子”捏——从公元前152年开始,赵王、胶西王、楚王等诸侯,就因各种罪名,被朝廷削去封地。
及楚王戊来朝,错因言:“戊往年为薄太后服,私奸服舍,请诛之。”诏赦,削东海郡。及前年,赵王有罪,削其常山郡;胶西王卬以卖爵事有奸,削其六县。
很明显:赵、楚、胶西这几个诸侯王的利益都切切实实地受到了损害,但他们却没有谋反。
其实,想来也可以理解:毕竟被朝廷削去几个郡县的诸侯王,依然是人上人,日子同样可以过得美滋滋,但是如果他们铤而走险去谋反,那么,大概率上是要家破人亡的。所以,大多数诸侯面对削藩一事,都选择了忍气吞声。
可是,到了吴王刘濞这里就不一样了,朝廷刚刚开始商议怎么削弱他(还没实施),他就立即举事谋反了。
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
刘邦的预言
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谋反,已经年老体衰的刘邦(不到一年之后,刘邦就驾崩了),本想着让太子刘盈代替自己率军出征。
可是吕后等人觉得,已经身为太子的刘盈,就算打了胜仗,也是赏无可赏;但万一打了败仗,他的太子之位却必然会受到威胁——怎么算,这都是一笔赔本的买卖,所以,死活不同意刘盈带兵出征。
最终,没有办法的刘邦只好再次披甲上阵。
都如此大的年纪了,还要坚持“996”,刘老板内心的悲凉,我们可想而知。
这时候,有一个刘姓子侄却自告奋勇,主动跟随刘邦平叛;他就是刘邦二哥之子,年仅二十的沛侯刘濞。
吴王濞者,高帝兄刘仲之子也。高帝十一年秋,淮南王英布反·····高帝自将往诛之。刘仲子沛侯濞年二十,有气力,以骑将从破布军······
虽然,英布的叛乱很快就被平定;但是,望着这偌大的东南之地,刘邦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吴楚之地,自古民风彪悍,如果没有一两个自家人在这镇守着,恐怕将来还要出乱子。
可是我们都知道:刘邦半生征战,是没有生下几个儿子的,于是,那个自告奋勇的侄子刘濞被刘邦选中,册封为吴王,奉命镇守吴越之地。
事情发展到这里,就变得有点“玄幻”起来——当册封仪式完成之后,“越来越相信天命”的刘邦突然心血来潮,召来一位相士给刘濞看相;这一看不得了,那位相士说:刘濞的相貌是天生反骨。
刘邦一听,心想:这不完犊子了?本来想着找一个自家人,可以看场子,谁知道却找了个砸场子的!
可是君无戏言!身为皇帝的刘邦又不能因为一句预言,就将自己刚刚册封的王爵给撸了(政治的严肃性)。
于是,他摸着子侄刘濞的后背说道:相士说,五十年以后,东南之地会有人谋反作乱,那个人不会是你吧?!
刘邦停了一下,又说道:不论怎么说,这大汉天下都是我们刘家的,你在做任何决定前,可要考虑清楚,不要一失足成千古恨啊!
吴王刘濞脑袋磕得邦邦想,连说不敢不敢。
已拜受印,高帝召濞相之,谓曰:“若状有反相。”心独悔,业已拜,因拊其背,告曰:“汉後五十年东南有乱者,岂若邪?然天下同姓为一家也,慎无反!”濞顿首曰:“不敢。”
插一句啊!小编认为,一生精明的刘邦在这里走了一步臭棋——如果没有刘邦自己点名“预言”这一档子事,或许在吴王刘濞的内心里,就不会产生谋反的想法。可是,经过刘邦这么一说,却等于是在无意间给刘濞的心里种下了一棵种子。
文帝的助力
然而不论怎样,小编相信:当时刘濞说自己不敢谋反,那绝对是真心之语。
因为,彼时的他刚刚坐上吴王之位,对于这偌大的吴越之地,还属于两眼一抹黑的状态;别说谋反,你就是让刘濞去指挥几个郡守,恐怕都费劲。
不过,人的野心总会随着实力的增长而增长的。
公元前195年,刘邦驾崩;由于汉惠帝年仅十六岁,所以大汉王朝的统治权,便毫无争议地落在了皇太后吕雉的手中。
提起吕后,大家一般会想到的是她将人制成“人彘”时的残忍,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在吕后当权的那些年,她除了折腾过少数几个不听话“刺头”外,其实这位女政治家并没有真正地大肆屠戮过刘姓诸王。
而且,在其当权期间,还开启了一项最为伟大、正确的国策:无为之治(朝廷尽力少插手具体事务,任由大家自由发展)。
当权者不仅不折腾自己,还非常贴心地给政策;这要是不干点啥,都对不起自己了——由于吴国境内物产丰富,既有铜山,又是海水,所以,刘濞开始大肆招揽亡命之徒“铸钱煮盐”,猥琐发育。
会孝惠、高后时,天下初定,郡国诸侯各务自拊循其民。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
之所以说刘濞是“猥琐发育”,那是因为,彼时的大汉国策虽然遵行“无为而治”,但是还没有到“无法无天”的地步——私铸钱币,依然是违法行为。
可是,到了汉文帝时期就不一样了,这位被称为中国历史上“圣君之楷模”的帝王,其实也做过很多“昏聩”之事。比如,他曾经就为了“讨好”自己宠臣邓通,不惜将国家的铸币权,下放到民间。
是时,太中大夫邓通方宠幸,上欲其富,赐之蜀严道铜山,使铸钱。吴王濞有豫章铜山,招致天下亡命者以铸钱;东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而国用饶足。于是吴、邓钱布天下。
从此时开始,吴王刘濞可以正大光明地铸钱煮盐,不久之后便富可敌国。
小结:到此时为止,吴王刘濞不仅内心被种下了谋反的种子,而且更有了谋反的实力,貌似所有的一切,只欠一股“东风”了。
景帝的逼迫
孝文帝在位时的某一年,吴王刘濞派遣自己的太子前去长安朝贺。
当时同样是太子的汉景帝刘启闲来无事,就和自己这位堂兄弟下棋解闷。
两个年轻人,一边喝酒,一边下棋,本来也是其乐融融;可是,后来却突然吵了起来。
前面我们说了,吴国由于猥琐发育,早已富可敌国,所以这位吴太子,也就有点财大气粗的感觉,不把堂堂大汉太子(景帝)放在眼里,放了很多狠话。
身为大汉太子的刘启哪受过这气啊?抡起棋盘直接就砸在了吴国太子的脑袋上,没成想,酒后的刘启(景帝)下手没轻没重的,吴国太子一下就被打死了。
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师傅皆楚人,轻悍,又素骄,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
出了这样的事情,汉文帝很是内疚,便命人将吴国太子厚殓入棺,送回吴国安葬。
吴王刘濞心想,我好好的一个儿子,让你们给弄死了,现在把尸体送回来,算怎么回事?就以“天下同宗”的理由,将棺椁送回长安,让汉文帝处置。
於是遣其丧归葬。至吴,吴王愠曰:“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复遣丧之长安葬。
很明显,吴王的这个举动,和现在社会出了医疗事故以后,在医院门口摆花圈的行为“一模一样”。
不过,理亏的汉文帝也没有说什么。
然而,刘濞却还是不甘心,他又声称自己有病,以后就不能到长安朝拜了。
按照礼法规定:刘濞的这种行为属于“大不敬”,是严重的政治问题;文帝还没有发话,有关部门就想着要收拾刘濞。
京师知其以子故称病不朝,验问实不病,诸吴使来,辄系责治之。吴王恐,为谋滋甚。
刘濞心想,这下玩大了!
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就真正开始为反叛做准备了。
好在汉文帝宽仁,最终没有真的收拾吴王,所以刘濞谋反的想法也就慢慢地淡了。
但是,小编认为,事情发展到这里,其实一切早已注定。
现在,我们在回顾一下整个过程:
公元前196年,刘邦亲自在刘濞的内心里种下了谋反的种子;后来,汉文帝刘恒下放国家铸币权,让刘濞真正有了谋反的实力;再后来,刘濞的儿子又被汉景帝刘启打死。
到了现在(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又要分割人家(刘濞)的领地!
如果你是吴王,你能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