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赵匡胤死亡事件的读者,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在历史上关于赵匡胤之死众说纷纭,赵匡胤在五十岁壮年之时突然驾崩,并且死后在其长子赵德昭已经成年的情况下却由其弟赵光义继位,外加历史上盛传的“烛影斧声”事件以及金匮之盟兄终弟及和叔侄相承的说法让赵匡胤之死迷雾重重,也因此后世都猜测赵光义谋害了亲哥哥赵匡胤,那么真相是否如此呢?
要想解开赵匡胤之死的迷雾,先要从赵匡胤的兄弟、赵匡胤的儿子、金匮之盟事件、烛影斧声事件四个方面说起。
赵匡胤有几个兄弟,能力又如何?
赵匡胤之父为后周指挥使赵弘殷,母亲为杜氏也就是后来力主金匮之盟的昭宪太后。赵弘殷共有五个儿子,其中与杜氏生有四个儿子,分别是长子赵匡济、次子赵匡胤、三子赵匡义(即后来的宋太宗赵光义)、五子赵匡赞,与侍妾耿氏即大宋建国后的太妃生有一个儿子四子赵匡美(即历史上的赵廷美)。
这五子中老大赵匡济虽然活到成年却也是英年早逝,在北宋建国前就已去世,老五赵匡赞更是还未成年就已夭折。所以在北宋建国后赵匡胤实际上只有两个弟弟即赵光义和赵廷美。
其中赵光义比赵匡胤小十二岁,赵廷美比赵匡胤小二十岁,所以在北宋建立过程中赵光义是一直跟随哥哥赵匡胤南征北战,能力比较强。赵廷美则是因为年龄原因,没什么表现。
赵匡胤有几个儿子,能力又如何呢?
赵匡胤儿子并不多只有四个儿子,毕竟赵匡胤建立北宋时期还只算是草莽皇帝,五代十国的乱世还没有结束,所以赵匡胤并没有太多的精力放在美色上去疯狂生子。
赵匡胤四个儿子分别是长子赵德秀、次子赵德昭、三子赵德林、四子赵德芳。赵匡胤虽然是四个儿子,但是实际只有两个儿子,赵德秀和赵德林连名字都没来得及取就夭折了,连德秀和德林的名字都是宋徽宗时代才追赐的名字。所以赵匡胤实际上只有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
赵德昭算是赵匡胤长子,在赵匡胤死的时候已经年满二十五周岁,而小儿子赵德芳在赵匡胤死的时候也已年满十七周岁,两个儿子都已算是成年,那为什么赵匡胤死时没有把皇位传给两个儿子其中之一呢?
先看看老大赵德昭在赵匡胤死后待遇又如何呢?赵德昭本身年纪不大,所以在赵匡胤建立北宋时期没有什么表现,赵匡胤在世时一直没有封赵德昭为亲王,而赵匡胤一朝北宋被封亲王的宗室只有赵光义一人被封为晋王,赵德昭和赵德芳作为赵匡胤亲生儿子反而没有被封王,这也说明赵匡胤对两个儿子能力并不认可,相反他更认可弟弟的能力。
赵德昭在赵匡胤去世后被赵光义封为武功郡王,地位仅次于叔叔齐王赵廷美,他们俩是百官之首,所以赵德昭在父亲去世后地位反而比之前更加尊崇。
后来赵德昭跟随叔叔赵光义北伐幽州,在大战期间的某夜,赵光义所统率的御营军队与主力军队失散,一时之间军中无主慌乱一片,这时随军出征的部分朝臣认为赵光义可能遭遇了不测,建议赵德昭立刻在军中继位,继续指挥大军战斗,结果赵光义平安无事归来,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生气。
最终北伐幽州以失败告终,赵光义也因此心情郁闷,始终没有封赏太原之战胜利的功臣,赵德昭因为此事和赵光义争论起来,赵光义盛怒之下说出了“等将来你当皇帝以后再来对他们封赏也不迟。”他万没想到这句话居然让生性胆小且多疑的侄子踏上了死亡之路,胆小懦弱的赵德昭被赵光义这句话吓得够呛,退朝之后赵德昭就归家自尽了。
之后赵光义听说赵德昭自尽后非常自责,后悔不该在盛怒之下口不择言害死了亲侄子,赵光义抱着赵德昭的尸身哭了很久,一直在大喊“痴儿何必如此。”
至于赵德芳更是英年早逝,赵德芳在后世民间被传说成八贤王,实际赵德芳在生前并未封王,不管是他父亲赵匡胤还是叔叔赵光义都没有给他封王爵,只是挂名贵州防御使。历史上的赵德芳一直是平庸碌碌无为,而且还非常短命,二十三岁的时候就英年早逝。赵德芳去世后反而让赵光义更加伤心,因为此前赵德昭已经自杀,赵光义为了这个侄子罢朝五天,对他进行了风光大葬,并且追封为秦王。
后世经常有人揣测赵德芳是被赵光义暗害死的,就是为了想坐实赵光义烛影斧声杀兄的问题。但是就目前正史文献和野史记载以及当时和后世的文人笔记以及演义小说都没有说过赵德芳是被赵光义所害,这完全就是后世赵光义杀兄论者的臆想。
关于金匮之盟事件的始末
金匮之盟作为赵光义继位最有力的证据,但是实际上来说赵光义在继位前并不知道金匮之盟的秘密,这个秘密只有宋太祖赵匡胤和杜太后以及赵匡胤朝的宰相赵普才知道。
北宋建国第二年也就是公元961年,赵匡胤之母杜太后就去世了。
关于杜太后去世在《宋史·杜太后传》里有详细记载: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太后病,太祖始终在旁服侍不离左右。太后自知命已不长,召宰相赵普入宫。太后问太祖:“你知道怎样得天下的吗?”太祖曰:“我所以得天下者,皆祖先及太后之积庆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统治天下耳。假如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所拥有乎?汝死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能立长君,国家之福也。”太祖顿首泣道:“敢不如教诲!”太后转过身对赵普说:“尔同记吾言,不可违背也。”赵普于床前写成誓书,普于纸尾写“臣普书”。藏在金匮(同柜),命谨慎小心的宫人掌之。
这段故事也是金匮之盟的由来。
赵匡胤之母杜太后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妻良母,明家教,通礼法。
因为赵匡胤家族本身遗传身体就不好,赵匡胤之父赵弘殷也是五十多岁就去世了,赵匡胤大哥赵匡济更是英年早逝,所以赵家遗传基因就没有长寿的,包括后来的赵光义算是长寿也不过活了五十八岁。纵观两宋王朝,赵氏子孙很少有能活到超过六十岁的皇帝,唯有没心没肺的南宋高宗赵构活了八十一岁,算是赵氏子孙中活得最长寿的人。
又有后周世宗柴荣三十八岁英年早逝,杜太后担心儿子赵匡胤也活的寿命短,毕竟杜太后死的时候赵匡胤已经三十五岁了,而当时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也不过十岁左右,所以杜太后担心赵匡胤如果英年早逝的话,怕赵氏江山也如后周柴氏一般被权臣所夺,因此杜太后才会让赵匡胤将来立赵光义为储君。
金匮之盟的主要协议就是赵匡胤死后由其弟赵光义接位,赵光义死后再由其弟赵廷美接位,赵廷美死后则要还位于赵匡胤长子赵德昭。这就是金匮之盟的主要协议,也充分说明了杜太后居安思危,吸取了后周柴氏之教训,不想幼子接位最终江山沦为外姓之手。
而宰相赵普是很反对这种兄终弟及的接位形式,但是既然皇帝和太后都同意了,赵普也只得遵从。金匮之盟秘密也并非赵光义继位就揭露出来,而是赵光义都继位六年了,赵普当时受到政敌卢多逊的政治迫害,为求自保主动向赵光义披露了金匮之盟的秘密,因此赵廷美也知道了金匮之盟的秘密。
虽然赵廷美当时已经被赵光义立为皇储了。在五代十国期间皇储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皇储必定是亲王爵位外加京兆尹(也就是现在首都市市长),在杜太后死后赵匡胤即封赵光义为晋王+开封府尹职位,这就是说明赵光义当时就已经算是皇储了。而赵光义继位以后也立刻加封赵廷美为齐王+开封府尹的职位,这个做法很明显就是想立四弟为皇储。
但是赵廷美知道金匮之盟的秘密后反而更加着急想赶紧接位,于是暗中勾结兵部尚书卢多逊图谋不轨,最终被忍无可忍的赵光义夺去爵位,流放房州,被夺爵的赵廷美最终抑郁而死。
由于当时五代十国纷乱的特殊原因,金匮之盟真实性也是比较可信,毕竟后周柴氏江山就是这么丢到了赵匡胤手里,所以杜太后这居安思危的想法是很正常的。
关于烛影斧声事件始末
实际上正史文献对烛影斧声事件并没有记录,《宋史·太祖本纪》上只简略的记载:“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
《宋史》是由元朝蒙古人撰写,如果真有赵光义谋害亲兄事件,蒙古人没有义务也没必要替宋太宗赵光义遮羞,反而还会借此厚诬一下赵宋皇室。
烛影斧声事件多见于野史记载,最初始见于明朝时期文人陈邦瞻所编撰的《宋史纪事本末》。在这部书中对赵匡胤去世记载很详细。
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王召晋王光义,嘱以后事。左右皆不得闻,但遥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逊避之状。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曰:好为之,俄尔帝崩时漏下四鼓矣,宋皇后见晋王愕然。连呼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晋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甲寅,晋王光义既皇帝位,改名炅。
——《宋史纪事本末》
烛影斧声正是出自于这段文献记载,宋代宫廷制度亲王不得留宿于宫中,所以上文提到赵匡胤召晋王赵光义嘱以后事。但是赵匡胤交代遗嘱乃是大事,其他宫人不可与闻,但是宫人听到赵匡胤以斧子戳地大声高喊“好自为之”的话,随即赵匡胤驾崩,而宋皇后见到晋王十分愕然,连忙呼喊“我母子性命全托于官家”,这里要注意,官家是北宋时期对皇帝特指称呼,也就是说宋皇后承认了赵光义的合法继承人地位,随后赵光义哭着对嫂子说“共保富贵,你不用担忧。”第二天赵光义即皇帝位。
实际上陈邦瞻所记载这件事虽然是有烛影斧声,但是没有明确指出赵光义是否杀兄,毕竟陈邦瞻是明代人,没有必要为赵宋皇室隐瞒些什么,他只是在这本书中客观陈述事实。而后世人也是主要通过这本书认为赵光义有杀兄嫌疑。
这其中主要是“但遥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逊避之状。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曰:好为之”这里推测是不是兄弟间起争端,以及宋皇后见晋王愕然。连呼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这两点认为赵光义有杀兄嫌疑。
其实烛影斧声这个问题可以根据各方史料文献记载,赵匡胤晚年有狂躁酗酒的恶习,在开宝八年也就是公元975年赵匡胤死的前一年,赵匡胤在打猎期间居然因为坐不稳马鞍而坠马,别忘了,赵匡胤另一个身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武术家,作为精通武术兼且常年征战的赵匡胤居然会因为坐不稳马鞍而坠马,这说明了他当时身体机能急剧下降。
开宝九年也就是公元976年赵匡胤去世的这一年,他去祭拜父母的永安陵时居然说出了“此生将不复至”的话,永安陵距离北宋都城开封不过几十里的路程,以宋代的交通两天之内即可抵达,而赵匡胤却说出了此生恐怕难再祭拜父母之语,这说明了赵匡胤此时已经预感自己将不久于人世。
所以赵匡胤去世时应该是正常病死,对于“柱斧”一词后世很多学者如清代学者纪晓岚等都认为这是后人曲解了“柱斧”的含义,据现代学者考证“柱斧”实际是古代一种装饰品小斧头,也有用来镇纸,所以它不具备任何杀伤力,对于烛影斧声事件很有可能是赵匡胤酗酒后死于狂躁症发病。
还有就是在赵匡胤死后赵光义对待嫂嫂宋皇后非常刻薄寡恩,让后世认为这是赵光义欺凌寡嫂的行为。根据宋代史学家司马光所著《涑水纪闻》和清代学者毕沅所著《续资治通鉴》等历史文献记载,赵匡胤去世后,宋皇后曾派人招皇子赵德芳进宫,赵德芳虽非宋皇后亲生之子,但是自幼由送皇后抚养长大,与亲子无异,所以宋皇后没找年长的赵德昭,而是找了年仅十七岁的幼子赵德芳,她是想妄图让赵德芳抢先一步登基,好保住自己的地位,毕竟如果由赵光义继位,那这个嫂嫂皇后就是多余的了。
而当时赵匡胤身边的宦官王继恩和御医官程德玄力证赵匡胤想嘱咐后事的人为晋王赵光义,就把赵光义接进宫中,所以就出现了《宋史纪事本末》中所记载宋皇后见赵光义而愕然,并且还说出了类似投诚认栽的话语,“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
而宋皇后为了保住自身地位,置江山大业于不顾,都不立长子赵德昭,坚持妄图拥立幼子赵德芳为帝的行为让赵光义甚为厌憎,所以赵光义继位之后根本不尊重嫂嫂宋皇后,不光赵光义非常瞧不上宋皇后的这种行为,连他的儿子宋真宗也非常厌恶宋皇后的行为,赵光义死后宋真宗继位,对待宋皇后也非常刻薄,所以宋皇后在赵匡胤死后下场是非常凄惨的。
写在最后
在清代大学者纪晓岚主持修订的《四库全书》中对赵匡胤之死以及赵光义继位的合法性进行了严谨的学术考证,清代的著名学者纪晓岚、戴震等人都认为“烛影斧声”纯粹为后人误会所致,“《续录》中‘太宗即位’一条,李焘引入 《长编》,启千古之论端,程敏政《宋纪受终考》,诋之尤力。然观其始末,并无指斥逆节之事,特后人误会其词,致生疑窦,是非作者本意,未可以为是书病也。”
赵匡胤传位赵光义是名正言顺,且合理合法,赵匡胤临死之时天下并未平定,五代十国还未结束,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一个胆小懦弱,一个平庸无为,不足以肩挑大任,所以赵匡胤决定跳过儿子传位给弟弟,由弟弟结束乱世,希冀再由弟弟把盛世江山传给儿子。
如果赵匡胤有打算传位给儿子的想法话,他在活着时候就应该加封赵德昭为亲王,明确赵德昭储君地位,但是他却没有,而是把晋王爵位封给了弟弟赵光义,还让赵光义兼京兆尹,这就说明了从杜太后去世那天起,赵匡胤就决定立赵光义为接班人。并且在赵匡胤晚年还罢免了坚持不同意兄终弟及的宰相赵普相位,所以从这些地方也可以看出赵匡胤根本就没想过立儿子为继承人。
金匮之盟的事件基本可以肯定是历史真实事件,并非后世所传为赵光义杜撰出来。杜太后死时赵光胤的两个儿子一个十几岁一个才两岁,在五代十国这个乱世时期,平均每三年就换一个皇帝,并且没有一个皇帝是善终,且五代十国的皇帝平均寿命不超过四十岁。
所以杜太后有让赵光义当继承人的想法也很正确,毕竟这个想法更加稳妥,并且在历史上杜太后确实偏爱于年龄小一点的赵光义。
赵光义继位后也是遵循了兄终弟及、叔侄相承的规矩,继位后立即加封赵廷美为齐王、中书令兼京兆尹,这可是那个时代皇储的标配,并且还加封赵德昭为郡王,赵德昭地位仅次于赵廷美之下,他们俩为当时北宋百官之首,也说明了赵光义想按照母亲杜太后的遗愿把位置传给弟弟赵廷美再由弟弟传位给侄子赵德昭。
后来赵廷美和赵光义产生矛盾的地方在于赵廷美和南唐后主李煜交情深厚,李煜降唐后赵光义利用赵廷美和李煜的深厚交情,骗赵廷美把毒酒送给李煜喝了下去,最终李煜被毒酒鸩死,赵廷美由此开始怀恨自己的哥哥赵光义。
赵廷美勾结兵部尚书卢多逊希望提前继位,摆脱赵光义的控制,结果图谋被揭露,赵廷美爵位被夺贬谪房州忧郁而死。再加上之前胆小懦弱的赵德昭自杀,至此兄终弟及和叔侄相承的规矩就彻底断了。
这也是为什么后世猜测赵廷美和赵德昭为赵光义所害,实际历史上他们俩一个是咎由自取,一个是胆小懦弱,这也很难怪在赵光义头上。
如果赵廷美和赵德昭不死,一步一步按照兄终弟及和叔侄相承的规矩传下去,那么后世也就不会猜测赵光义是否谋害其兄赵匡胤的问题了。
赵廷美和赵德昭一死这样一来兄终弟及和叔侄相承的规矩也就彻底断了,所以北宋皇帝就变成了赵光义一系。
因此综合这些史料来看,北宋赵氏江山的兄终弟及、叔侄相承的说法还是可信度很高,赵光义是绝对不可能去杀害兄长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