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靖 (? - 254年),字文恭,沛国相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扬州刺史刘馥之子,曹魏时期名守。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为政举措初显琐碎,能给老百姓带来便利,有其父刘馥的遗风。历任曹魏黄门侍郎、庐江太守、河内太守、尚书、河南尹、大司农、卫尉。出为镇北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开拓边守,屯据险要,兴修水利,使百姓获利。嘉平六年,去世,追赠征北将军,晋封建成乡侯爵,谥号景侯。其子刘熙承袭爵位。
刘靖的一生可以概括为名守的儿子如何炼成名守。父亲刘馥在任上出色的政绩源于跟魏武的一场际遇。魏武委以东南重任,而刘馥单马造合肥空城,复苏扬州经济。其父怀柔的仁政举措,使盗贼纳贡,百姓乐政,甚至流民思返。在此基础上,广及教育,开展屯田,兴修水利,完善守备。这位名守死后,官员、庶民都十分怀念。因为刘馥是不可多得的能吏好官,造福当世之余,还惠泽身后,留下的军资储备曾用以抵御孙权军队的入侵,而陂塘的灌溉之利则一直延续下去。
十几年后,魏移汉祚,刘靖从皇帝的跟班外放庐江太守。踏上父亲治下的故土,所历之处,悠扬的水花,清韵的稻香,琅琅的书声,在田埂或水井处听老人娓娓诉说父亲的德政。这些是笔者感性的意象,不过刘馥做官所挣的最大财富大抵是扬州百姓的富足与安康。刘靖耳濡目染,在庐江治理上沿用其父的富民之术、为政之道。皇帝下诏表彰他能够在父亲的基业上负担重责。
得到皇室的肯定,刘靖的仕途变得一帆风顺:入作纳言,出临京任。即迁为尚书,进入台阁议事,又出为河南尹,成为京畿地区的行政长官。期间皇帝的侍从应璩写信赞誉刘靖,说他的政干超过以前的名京兆赵广汉、张敞、王尊、王章、王骏等人。刘靖的理政风格初看琐碎不明,其实是面面俱到,最终收益的是老百姓,很有他父亲的遗风。在经历母丧,双亲俱故的悲痛之后,一度去官的刘靖被朝廷擢升为九卿要职。有意思的是他这个大司农兼任卫尉留于任上的著名事迹却无关乎农业和卫戍,而是要求整顿高等学府的教育工作。
黄初五年,魏文帝曹丕在洛阳恢复两汉的太学,置博士以传授经学。二十多年过去,太学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刘靖书陈述儒训之本,提议严格儒学教育。他认为太学教育成效不显著,主要因为教授水平不高,学生上学不是来研究学问,是为了逃税避税,那些名门子弟耻与为伍,不愿入太学学习。对症下药,刘靖提出解决方案:1、高选博士。教授资格要严。2、强制令高干子弟按龄上学。3、明赏罚,禁浮风。希望能够整顿太学课督不严,学风浮华的问题,不过朝廷并没有采纳。
接着刘靖迁为镇北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成为封疆大吏,手握兵权,迎来仕途和事业的高峰,正是在驻守蓟城的这段时期,刘靖展露军政兼优的才干,成为一代名守。他认为,“经常之大法,莫善于防守”,而防守的基本政策就是“使民夷有别”,这也符合他一向的儒家理念:德政理民、经学化民,严格遵循孔丘的华夷之分。于是他一方面,开拓边守,屯据险要,用军事守备达到防守的功效。另一方面,为了解决军粮问题,推广军屯,实行屯垦戊边,寓兵于农的政策。同时要别民夷,必须足民食,伴随着兴修水利,灌溉稻田。为此刘靖在公元250年兴建了当时蓟城地区有史以来最大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戾陵和车箱渠。
步入晚年的刘靖将军,为了百姓的殷富,在北地的朔风声中,亲自登上梁山,观察地形,勘察漯水。他派遣部下丁鸿率军士千人,在选定的地址上修筑了戾陵主堰,此堰高一丈、东西长三十丈、南北广七十步,因在戾陵附近,故而得名。在戾陵水门,下接一条引水干渠,因形似车箱,故名车箱渠。通过车箱渠分出一部分河水,平地导流,注入蓟城西北的高梁河。再沿高梁河西岸开支渠,以达到灌溉农田,发展水稻生产的目的。这是一项巨大的水利工程,也可以说是一件功在千秋的政绩。它在山洪爆发的时候可以用来防洪,山洪乘堨东下,免遭山洪侵害。在平时则用以灌溉稻田,取得丰硕的财政收益:灌田岁二千顷,凡所封地百余万亩。同时由于水利条件的改善,提高了水稻的产量:三更种稻,边民利之。这里的三更种稻,个人理解绝不可能是一年种三季,蓟城的地理纬度决定这是不可能的,大抵是因为水利发达了,可耕田增多,通过轮作休耕,养地的方法来提高粮食产量。
刘靖死在守卫边防的岗位上,时为嘉平六年,公元254年,他儿子刘弘是西晋著名的大臣,达于政事,在荆州驻守时期亦成一代名守,百姓追思。看来名守也能遗传,也算一门三杰。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名守,因为他们有才,举刘靖来说,经济民生多有涉猎,甚至连地质水利也是专家,更重要的是有心,心系百姓,作风务实。但愿现在地方官员也能少些官腔,多干实事,假如您能让乡下的老农也对您竖起大拇指,哟,那您的名字就会像刘靖那样在稻间飘香。